戰國白圭的商業智慧:長于“知時”善行“仁術”
2014/12/5 11:40:5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白圭,是戰國時期洛陽著名商人,字圭,名丹。《漢書》稱其為“天下言治生者祖”,即經營貿易(工商業)的鼻祖。他認為商場如戰場,只有隨機應變,巧用計謀,方可立于不敗之地。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對其作了經典記載,奉白圭為“治生之祖”。
賤取如珍珠貴出如糞土
白圭有一套獨到的經商術,他把自己的經營原則總結為八個字:“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具體的做法是,當商品供過于求、無人問津時,趁機買進;當商品供不應求、價格大漲時,趁機賣出。
據記載,有一次,許多商人都在一窩蜂地拋售棉花。有的商人為了盡快賣掉棉花,不惜把價格壓得很低。白圭看到這種情況,便吩咐掛出招牌,收購棉花。后來,由于收購的棉花太多,白圭只好花錢租用倉庫來存放。不久,賣完棉花的商人又開始搶著購進皮毛。原來,有消息說皮毛將成為搶手貨,冬天可能難以買到。當時,白圭的倉庫里正保存著一批上好的皮毛,聽到此消息,他并沒有將皮毛壓在手中等待繼續漲價,而是把所有的皮毛賣了個精光,大賺了一筆。后來,棉花嚴重歉收,手中沒有了棉花的商人開始到處尋找棉花,這時,白圭又將收購的棉花全部賣出,再次發了一筆大財。
白圭“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經營原則體現的是一種經商智慧:不盲目跟風、不人云亦云。這個經營原則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白圭樂觀于時變,果斷出擊,他的“知時”主要表現在善于發掘事物的內在規律,進而預測市場行情,使他在經商決策上減少了盲目性,客觀地把握住了商品要何時買進和賣出。白圭認為,商家知時就是要“樂觀時變”,即根據對年景豐歉的預測,及時調整經營。
白圭具有高超的把握時機的本領,他運用天文學、氣象學的知識,總結出一套農業收成豐歉的規律,并遵循這個規律進行交易:豐年糧價低廉收購糧食,到歉年糧價上漲時出售,從而獲得大量的利潤。
此外,白圭還強調,一旦出現機遇,就要迅速把握,果斷出擊。對此,司馬遷曾稱贊白圭“趨時若猛獸鷙鳥之發”。意思是說,白圭在捕捉商機時,就像兇猛的鷹撲向獵物一般果斷,毫不猶豫。
欲長錢 取下谷
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在經營上,白圭一直主張“欲長錢,取下谷;長石斗,取上種”。在白圭生活的時代,谷物是最大宗的商品,消費者也大都是平民百姓,吃好吃差平民百姓沒有過高的要求,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為了省錢,他們往往會買差一些的谷物食用。對于商人來講,所要配備的貨物自然就是下等的谷物。因此,在經營上,白圭提出了“欲長錢,取下谷”的經商思想。面對平民百姓,白圭一直采取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不是提高商品價格,而是通過加快商品流通、擴大銷售的方法來獲取更多的利潤。
當時,一些商人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往往囤積居奇,一味抬高價格。白圭反對在糧食緊缺時哄抬糧價,他認為,“薄利多銷,積累長遠”才是商人經營的基本原則,那些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商人肯定賺不了大錢。
白圭還很注重支持農民的生產,以保證和擴大自己的商品來源。他向農民供應優良的谷物種子,并提出了“長石斗,取上種”的主張,告誡農民:要想來年豐收,必須購買上等種子。這種做法既讓自己獲得了利潤,又讓農民增加了產量,使自己掌握了更充足的貨源。白圭把自己的商業經營建立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通過商業來促進農業生產,通過農業生產的發展來推進商業經營,這種經營理念是前所未有的。
經營講“仁術”
白圭搞經營主張誠信為本。他說:“夫歲熟取谷,予之絲漆;繭出取帛絮,予之食。”意思是說,收獲季節或豐年,農民大量出售谷物時,適時購進谷物,再將絲綢、漆器等賣給手頭比較寬裕的農民;而在年景不好時,適時出售糧食,同時購進滯銷的手工業原料和產品。
白圭所說的“予”,是予人實惠。當某些商品積壓時,一些奸商往往是等價格降得很低再大量購進,而白圭卻用比別人高的價格來收購;當市場上的糧食匱乏時,奸商們囤積居奇,白圭卻以比別人低廉的價格及時銷售,滿足人們的需求。白圭的這種經營方法,既能保證自己取得經營主動權,獲得豐厚利潤,又能在客觀上調節商品的供求和價格,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手工業者的利益。這種做法,被白圭稱為“仁術”。從商業道德上講,白圭是一位良商。
白圭認識到,童仆的工作效率與他們的情緒、心理有密切關系。因此,他在用人時不是一味地靠強壓和利誘,而是與童仆打成一片。這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還消除了與童仆之間的隔閡,使主仆關系更加融洽。白圭即使成了巨富,也是將錢用于擴大再生產,而他自己的生活卻是“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常常“與用事童仆同苦樂”。作為巨富,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品質。
白圭的商業思想,以“樂觀時變”為依據,在競爭中堅持“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原則,對中國近代的民族實業家如盧作孚、陳嘉庚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在近代中國, 盧作孚辦航運,首先選擇川江;陳嘉庚創業之初經營菠蘿罐頭廠;中國近代最大的民族資本家榮民集團在企業兼并中都運用了這一思想,并取得了成功。此外,“陳嘉庚在其企業經營管理中所遵循的‘果’、‘毅’”等原則,也是對白圭 “勇”、“強”等經營思想的發展。
古人白圭的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對今天的經營者仍具有指導意義。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朝氣蓬勃,并不斷發展壯大,始終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為有著豐厚的精神家園和強大的精神支撐。由古代先賢的經濟思想來啟發自己今天的頭腦,有助于建立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市場倫理”,把“資本”的沖動與“誠信”的建構成功結合,形成勤勉做事、平實做人,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韓琉 趙佳琦)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企業家報(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