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是武則天的老鄉,但這并沒為他帶來好運,他照樣屢遭小人陷害。還好,靠著自己的機智和才干,他最終化險為夷,官居宰相。
狄仁杰輔國安邦,對武則天的弊政多有匡正。武則天對他極為信任,稱其為“國老”,對他的意見,“每屈意從之”。狄仁杰多次要求告老還鄉,武則天總是不準。他死后,武則天泣曰:“朝堂空也!”
上篇說到,狄仁杰有膽有識,耿直睿智,很得唐高宗器重。唐高宗死后,武則天上臺,大刀闊斧地改革國家“公務員”體系,凡與她政見不和的老臣,均被一一清理出局。于是,狄仁杰的政敵開始幸災樂禍了:小子,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下有你的好看了!
可是,這些人一心盼著狄仁杰倒霉,狄仁杰卻沒有倒霉,不但沒有倒霉,還一路高升,當了宰相。
關鍵詞: 不畏強權
狄仁杰聰明,這一點,連外國人都知道。
荷蘭漢學大師高羅佩對狄仁杰佩服得五體投地,寫了一部偵探小說——《狄公案》,盛贊這位“中國的福爾摩斯”。大凡出色的偵探,無不具備超高的智商及冷靜的頭腦,狄仁杰亦然。他雖然耿直,但并非不講究策略,對于同一個問題,他知道采用什么樣的方式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其他大臣愣頭愣腦地反抗武則天的時候,他站在一邊,面帶神秘的微笑,不發一言。 他和武則天都是山西人,我們無法知道,在他的潛意識里,對這個女人作何感想,但可以肯定,他早已看出這個女人很有治國的才干,而且也相信,江山落在她的手里,對老百姓來說利大于弊。所以他沉默,因為沉默是金。
武則天明白他的意思,狄仁杰活下來了。
他先被派到寧州(今甘肅境內)當刺史,又被派到江南任巡撫使。對這種近乎調戲的調遣,狄仁杰似乎甘之如飴。他每到一地都腳踏實地,勵精圖治,深受老百姓歡迎。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神都明堂建成。武則天發出通知,號令李姓諸王到洛陽參加落成典禮。諸王心懷鬼胎,唯恐這是武則天的陰謀,于是,豫州刺史越王李貞等人起兵叛亂。
武則天派宰相張光輔率軍平定了叛亂,并委任狄仁杰為豫州刺史。
那張光輔仗著平叛有功,縱容將士殺戮降卒,勒索百姓,弄得豫州百姓苦不堪言。狄仁杰到任后,對這些違法行為進行糾察,直截了當地對張光輔說“不”。張光輔惱了,沖著狄仁杰大吼:你這小小的州官不要命了嗎?竟敢輕視我這個大元帥!狄仁杰說:豫州這地方,作亂的本來只有一個李貞,如今李貞死了,卻出現了千萬個李貞。張光輔問道:此話怎講?狄仁杰說:你統領重兵,本是為鏟除亂臣李貞,如今亂黨已平,你卻放縱軍隊殘害百姓,屠殺歸降之人,致使民眾家破人亡,這和豫州又出現了千萬個李貞有何區別?如果我有尚方寶劍的話,一定先斬了你!
張光輔差點兒沒氣暈過去!回朝之后,他誣告狄仁杰桀驁無禮、出言不遜。武則天情知狄仁杰無罪,但張光輔立有戰功,不好不給他面子,于是就把狄仁杰降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后來又把他調回洛陽,讓他當洛州司馬。
關鍵詞: 示弱求生
好在狄仁杰的才干已經得到了武則天的認可。
一天,武則天召見狄仁杰,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老百姓都很擁戴你。不過,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們是誰嗎?狄仁杰說:如果陛下認為我有過錯,我自當改正;如果陛下明辨是非,賜臣清白,那是我的幸運。至于誰在背后說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武則天聞之大喜,覺得狄仁杰度量非凡,就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任命他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提拔他當了宰相。
狄仁杰的“進步”引起了另一個人的嫉恨。這個人名叫武承嗣,是武則天的親侄子。武承嗣想當武則天的接班人,狄仁杰反對,于是倆人就有了矛盾。當時,武則天的身邊有一個陰險小人——來俊臣。此人號稱“天下第一酷吏”,綽號“武周第一狠”,以擅使種種殘忍手段逼人招供而著稱。來俊臣平生最快意之事,就是欣賞別人坐“老虎凳”時的慘狀。
武承嗣勾結來俊臣,誣告狄仁杰和其他6名大臣謀反,把狄仁杰投進了大牢。兩人知道狄仁杰是個“犟筋”,正愁用什么手段逼他“認罪”,誰料狄仁杰剛進牢門就自動“招供”:我確實要謀反!
原來,當時的律法規定:“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這有點兒類似我們現在所說的“坦白從寬”,只要你老老實實地認罪伏法,就可以從輕發落,免受死刑。狄仁杰久聞來俊臣的大名,知道若不“認罪”,必遭酷刑而死,因此并不和他硬頂,而是假意示弱,尋找時機。
來俊臣高興得不得了:哼,都說你狄仁杰有骨氣,我看也不過如此嘛!他認為這個人無需費心了,就把他丟在一邊不再過問,專心對付不肯招供的大臣。狄仁杰趁此機會,悄悄寫了一封申冤的訴狀,藏在棉衣的夾層里,讓家人帶出了監獄。
狄仁杰的家人把這封訴狀呈給武則天。武則天大驚,立刻召見狄仁杰,問他:既然你并未謀反,為何要招供呢?狄仁杰說:要是我不招,早被來俊臣那廝打死了。
事情真相大白。武則天下令釋放了狄仁杰等7名大臣。此后,武承嗣又多次陷害狄仁杰,武則天一概不予理會。
關鍵詞: 心系民生
狄仁杰運用自己的智慧死里逃生。死罪雖免,活罪難逃,他被貶到彭澤(今江西彭澤)任職。
赴任當年,彭澤干旱無雨,百姓無糧可食,狄仁杰上疏要求朝廷發放賑濟,免除租賦,救民于饑饉之中,在當地取得良好口碑。
公元696年,契丹人攻陷冀州,河北震動。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杰為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狄仁杰到任后組織反擊,擊退了契丹人的進攻,并安撫民心,讓百姓返田耕作,使當地局勢好轉。
眼見著山西老鄉政績卓著,這么給自己撐臺面,武則天甚感欣慰。她賜給狄仁杰一套紫袍、龜帶,以示嘉獎。
公元697年,狄仁杰被召回京都洛陽,再次升任宰相。此時,他已年近古稀,神虛體衰,但仍盡心竭力地輔佐朝政,為社會發展做貢獻。
武則天打算造一座巨大的佛像。由于工程巨大,國庫里的錢不夠用,她下了一道圣旨,命令天下所有的和尚、尼姑每天捐一文錢。狄仁杰勸武則天:我佛慈悲,怎忍心勞師動眾,搞那些表面文章?再說,如今水旱失調,邊境未寧,如此勞民傷財,倘若一方有難,拿什么去救?
武則天覺得狄仁杰言之有理,遂打消了“剝削”佛門弟子的念頭。
關鍵詞: 桃李滿門
狄仁杰當宰相之前,有個名叫婁師德的將軍,曾在武則天面前竭力舉薦他。但是狄仁杰并不知道此事,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普通武將,不大瞧得起他。
一次,武則天問狄仁杰:你看婁師德這人怎樣?狄仁杰說:這家伙只會領兵打仗,至于安邦治國,我看他不行。武則天又問:那你覺得此人有沒有發現人才的眼光?狄仁杰說:就他那粗人,能發現什么人才?武則天笑道:誰說人家不能發現人才?我能發現你,就是因為他極力舉薦啊!
狄仁杰聽后十分感動,覺得婁師德為人厚道,自己不如他。為了卻此憾,他也努力物色人才,隨時向武則天推薦。
他聽說有個叫張柬之的官員,辦事干練,認為其可作為宰相人選,便向武則天推薦。當時,張柬之已70多歲了,武則天嫌他年紀大,只提拔他當了洛州司馬。
過了幾天,狄仁杰上朝,武則天向他提起舉薦賢才之事。狄仁杰說:上次我推薦的張柬之,陛下還沒起用呢!武則天說:我已經任用他當洛州司馬了。狄仁杰搖搖頭說:不對!不對!我向陛下推薦的是一個宰相人選,咋能讓他當司馬呢?武則天這才把張柬之提拔為侍郎,后來又任命他當了宰相。
除了張柬之,狄仁杰還向朝廷推薦了幾十個人,其中包括姚崇、敬暉等“中興”名臣。這些大臣十分欽佩狄仁杰,恭敬地稱其為“狄公”。時人感言:天下桃李,都出自狄公門下。
關鍵詞: 勸諫立嗣
武則天老了以后,在立嗣的問題上作了難。她的侄子和兒子都想當她的接班人,為此,他們明爭暗斗,攪得雞犬不寧。
狄仁杰從大局著想,希望武則天把皇位傳給李氏子孫。他知道,人老了之后,便會慮及自己身后的待遇,于是找準武則天的軟肋,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你把皇位傳給兒子,那么你千秋之后,你兒子會把你的靈位請進太廟,讓你享受子孫的供奉;你把皇位傳給侄子,難道你侄子會給自己的姑姑立廟嗎?
此話算是說到了武則天的心坎里。可是心事被別人看穿,武則天臉上多少有些掛不住,她假裝生氣地說:這是朕的家務事,外人不要多嘴!狄仁杰回答: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哪個不是陛下的子民?哪件不是陛下的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何況我是宰相,任務就是輔佐您處理朝政,怎能說我多事呢?
時隔不久,武則天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只鸚鵡兩翼俱斷。狄仁杰借題發揮,說:“鵡”的諧音是“武”,代表的是陛下您;鸚鵡的兩只翅膀,代表的是您的兩個兒子。陛下您起立自己的兒子,才可振翅高飛。武則天生有4子,長子李弘和次子李賢一個病死、一個被逐而死,尚存人世的只有三兒子李顯和小兒子李旦。
武則天聽罷此言,感慨不已,終于采納了狄仁杰的意見,迎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
關鍵詞: 君臣情深
立嗣此等大事,都要向狄仁杰征求意見,可見狄仁杰在武則天心中的分量。
事實上,武則天對狄仁杰極為器重,她常稱狄仁杰為“國老”,與他促膝談心。對于狄仁杰提出的意見,武則天即便心里不高興,也會“屈意從之”。
狄仁杰年老之后,體力不支,多次要求告老還鄉,武則天總是不準。她怕狄仁杰累壞了身體,曾專門告誡朝中大臣,若非軍國大事,不許去麻煩狄公。她還特許狄仁杰入朝覲見可以不跪。
公元700年,狄仁杰逝世。武則天哀痛不已,罷朝三日,嘆曰:國老一死,朝堂好像都空了。唉,上天為什么要這么早就奪走我的國老啊!
按照狄仁杰生前的遺愿,他的尸骨被葬在洛陽白馬寺,日日與佛音相伴。一代賢相,身歸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