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端門:一個繞不開的政治符號(河洛春秋——洛陽城門系列(3) )

2013/5/2 11:25:05 點擊數: 【字體:

端門:一個繞不開的政治符號(河洛春秋——洛陽城門系列(3) )

天樞復原圖(資料圖片)

  今天與您見面的是《洛陽城門系列》之三,前兩篇寫的是“應天門”與“定鼎門”。您該說,古代洛陽咋有那么多城門呢?其實有城門好啊!有啥好呢?好處有三:

  第一,城門是最好的路標,群眾行路,便于指認。古代都城環城一周,大概有12座城門。城門造型各異,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容易辨別,便于認路。哪像如今的城市,沒有城門,只有路口,路口千篇一律,樓房樣式雷同,難以辨認。

  第二,城門有利于治安管理,城門就像派出所,配有守衛,一旦發現盜賊,關住城門,甕中捉鱉就是了!若遇強盜來襲,閉了城門也可抵擋一陣。城門給人以安全感。

  第三,城門是發布信息的窗口,法令或條規出臺后,往城門口一貼,宣傳效果好,信息傳播得快,魯智深殺人后被通緝,其畫像不就貼在城門口?

  隋唐洛陽城的端門,就有這樣的功能,它是皇城的正南門,城門口經常張貼征兵令,城門兩側經常出現“小廣告”,既是信息發布平臺,也是官民發表言辭的地方……

  一、我國城樓布燈習俗發軔于端門

  端門也是三門道,城門上也有華麗重樓,隋稱太微觀。其具體位置約在洛陽橋西200米處洛河北岸。端門是皇城的正南門,面朝南,很壯觀。

  從端門往南走百步,就到洛河邊了。古時洛水勢大,朝廷利用洛水營造出美麗水景城市——洛河流經端門前被人為地分成三道水路,每道水路上都建有橋梁,看上去非常壯觀。第一道水路是主河道洛河,上跨赫赫有名的天津橋;第二道水路是黃道渠,上面建有黃道橋;在第三道水路上建的皇津橋最妙了,可以隨時開合,實現了半自動化。

  這樣一來,端門前就十分熱鬧了,三座橋梁上人來車往,三道水路里舟楫頻移。從端門往南過了河,便可直達定鼎門,從端門往北可直通應天門,在端門東西一線的城墻上,西邊一公里有右掖門,東邊一公里有左掖門,端門前形成一個很大的廣場。

  端門由于臨近洛河,周圍比較空曠,人們經常在這里施放煙火。

  在這里施放煙火,洛北的宮城、東邊的東城、洛南的里坊區都可以看到。除施放煙火,歷代也在端門城樓布燈,尤其是在元宵節,端門燈火最旺,在宋詞中就有“鶴降詔飛,龍擎燭戲,端門萬枝燈火”之語。

  端門燈火的發起人是隋煬帝。《資治通鑒》載:大業六年(610年)元宵,煬帝“于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常”。自此,端門燈火聞名于世,連外國使者都來觀賞。史學界有學者認為:元宵節賞燈風俗源于洛陽,而城樓布燈習俗則發軔于端門。

  二、武則天在端門前豎起了有政治意義的天樞

  '從隋煬帝到唐高宗,端門前后盡是繁華,城門中走動著文人墨客,廣場上徜徉著西域商人,天津橋頭酒樓矗立,洛河水中船帆高揚,楊柳植岸,風箏滿天,這一切,都顯得很和諧、很繁榮、很自然。

  但在唐高宗駕崩武則天稱帝之后,端門便開始被注入政治意義。這第一件事,便是武則天別出心裁,于證圣元年(695年)在端門前廣場上建造天樞,所謂“天樞”就是“天下中樞”的意思,武則天把洛陽作為正式都城后,為提升洛陽天下中樞的地位,稱洛陽為神都,在洛陽建天樞。

  你該問,洛陽有那么多城門,為啥不在別的地方豎天樞,偏偏在端門前豎天樞呢?原來當時洛陽有一條中軸線,中軸線呈南北走向,最南端是伊闋,號稱“天闕”,往北是定鼎門,再往北是天津橋,再往北是端門,再往北是應天門,再往北是天堂,這條中軸線躺下來,就像一個人體,端門位居肚臍附近,好像人體的天樞穴。

  中醫認為天樞穴可治療便秘、腹脹、腸麻痹,無論指壓、針灸都有效果。武則天當政5年后,政治體制未理順,武周王朝有病癥,反對她的李唐宗室成員,像鉆進她肚子里的病灶一樣,使她感到難受。她在端門這個所謂的天樞位置上,豎起一根高高的銅鑄天樞,好像要針灸一下,企圖克服頑癥,使得政體通暢。

  武則天建造天樞,用了10個月時間,耗費銅25萬公斤,耗費鐵165萬公斤,當時全國一年的銅產量低于16萬公斤,市面上的銅鐵被買光后,只好搜尋洛陽地區鐵制農具熔化來用。天樞建成后,高度30米,直徑為3.6米,底座方臺周長為50米。主體部分造型為八棱柱體,中部纏繞銅制蟠龍,上部呈現騰云姿態,最上面托起一個直徑近9米的銅盤,4個龍人站立其中捧火珠一顆。

  若說天樞純粹屬于藝術品也就罷了,問題是天樞揭幕那天,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為天樞寫了一篇文章,罵唐朝,頌武周,這樣一來它就有政治含義了,引起不少人的反感。加上武則天還用她漂亮的書法,題上了“大周萬國頌德天樞”,讓李唐宗室子弟看了,非常憤怒——什么狗屁“大周”,還我李唐王朝!

  從此,人們從端門城樓下通過,就繞不開這個政治符號了,各種感受,油然而生;各種麻煩,接踵而來。

  三、端門門洞里,既能走出“儀仗”,也會跳出“刀劍”

  武則天懷疑自己的兒子李顯謀反,下令追查。李顯說:說我謀反,證據何在?于是,有人舉報東宮里藏有大量兵器。武則天下令搜查,結果沒有搜到兵器,僅找到了一些鎧甲,鎧甲上落滿了灰塵,這哪里像要謀反啊?!

  但武則天仍要廢黜李顯,并把這些鎧甲從端門運出,焚燒于洛河岸邊。

  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類似的事件在一千多年后再次上演,只不過武則天變成了小布什,李顯則變成了薩達姆——美國懷疑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此為由發動戰爭,結果并未搜到這種武器。

  由此看來,端門幽深的門洞里,既能照進陽光,也能潛入陰謀;既能走出“儀仗”,也會跳出“刀劍”。武則天被迫下臺后,她的男寵“二張”被殺,頭顱自端門出,懸掛在天津橋南高桿上,使這一帶更加血腥了。李顯復辟上臺后,也有點兒犯糊涂了,他的皇后韋氏很壞,想當女皇,與人淫亂,其中與武三思私通公開化,倆人幽會時,不回避中宗。中宗很窩囊,裝作沒看見,任由他倆胡來。

  宰相張柬之看了,說這也太不像話了!請求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很狡猾,寫了一張大字報,悄悄貼在端門外——大字報模仿張柬之的口氣,舉報武三思與皇后私通,并發表看法說:這有悖道德!這有辱皇上!建議廢掉韋后。

  中宗不知是計,惱了:好你個張柬之!竟然寫這樣的大字報!這不是展覽我的綠帽子嗎?哼!罷你的官!讓你滾開!就下了一道令,貶了張宰相,讓他滾出洛陽城。

  端門出了這么多的事,但端門到宋代仍屹立,北宋哲學家邵雍詩曰:“檻仰端門峻,軒迎兩觀雄。窗虛響瀍澗,臺逈璨伊嵩。”說明他在安樂窩居住時,仍可看見端門,但端門廣場上的那個天樞,未永遠屹立,在它問世22年后,唐玄宗下詔銷毀天樞,工匠“熔其銅鐵,歷月不盡”,這個政治符號終于被拔掉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13-04-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