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夾馬營,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出生地。趙匡胤祖籍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其父趙弘殷,在后唐任禁軍將領,遷居都城洛陽。《宋史•太祖紀》載,趙匡胤是趙弘殷的次子(長子夭折),其母杜氏。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趙匡胤生于洛陽夾馬營。據說,他出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因此取乳名“香孩兒”。
夾馬營,又稱甲馬營,是后唐時禁軍的屯駐之地。又傳說,趙匡胤出生時,夜半有赤光沖天,遠處望見,以為夾馬營失火,民眾齊來救火,臨近才知并無火起,只有一剛出生的嬰兒呱呱而泣,眾皆稱異,后來人們又將夾馬營稱作火燒街。民國時期李健人所著《洛陽古今談》說,夾馬營在洛陽城東關火燒街,“有石碑勒字曰:夾馬營。其旁有宋太祖廟,東即迎恩寺”。由于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兩個“真龍天子”都曾居于此,因此人們又稱此處為“雙龍巷”。經考證,夾馬營的位置應在今瀍河回族區爽明街北段。
趙匡胤在夾馬營生活了二十二年,這期間,后唐、后晉相繼滅亡。成年后的趙匡胤,容貌雄俊,豁達大度,精于騎射,正逢后漢草創,政局混亂,趙匡胤決定走出洛陽去建功立業。據邵伯溫《邵氏聞見錄》的記載,趙匡胤首先到鳳翔,投奔節度使王彥超,但受到冷遇,重回洛陽,身無分文,又無顏回家,遂到城中的長壽寺暫住。藏經院高僧有識人之明,認為趙匡胤是當世英雄,遂贈其錢財,又送給他一頭驢。趙匡胤告別高僧,到澶州投郭威養子柴榮帳下,受到柴榮的賞識,從普通兵卒,迅速成為高級將領。后來,柴榮登帝位,即后周世宗,趙匡胤逐漸成為禁軍統帥。
后周世宗英年早逝,年僅七歲的長子柴宗訓繼位。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趙匡胤謊稱契丹南侵,領兵北征,行至陳橋驛(今開封市東北陳橋鎮)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登上皇位,建立宋王朝,定都開封,以洛陽為西京。宋朝開國后,為了加強皇權,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接著,先后滅掉荊南、后蜀、南漢、南唐、吳越等割據政權。又接連用兵于北漢,由于遼軍的相救,宋軍無功而返。
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派李仁祚等修復洛陽宮室,為遷都洛陽做準備;到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消滅了除北漢外的所有割據勢力,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于是在當年三月出巡西京洛陽,首先拜謁了安陵(其母杜太后之陵),繼而登闕臺,向西北發箭,指箭落之處道:“我死后當葬此。”又游龍門廣化寺,開啟善無畏三藏塔;四月,太祖合祭天地于西京南郊,登五鳳樓(宋西京宮城正南門),宣布大赦天下。
宋人文瑩的《玉壸清話》載,太祖這次到洛陽,特意回夾馬營故居一趟,指某處道:“幼時曾得一小石馬,屢被其他兒童竊去,遂埋于此,不知尚在否?”命人刨開,果然找到了小石馬。太祖生于洛陽,留戀有加。郊祭大禮過后,正式提出遷都洛陽。由于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和其弟趙光義的苦苦勸諫,太祖無奈下詔東歸。
當年八月,趙匡胤認為消滅北漢的時機已經成熟,下令大舉進攻北漢,屢敗北漢軍。十月,宋軍已攻至北漢都城太原城北。不料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中,時年五十歲的趙匡胤在“燭影斧聲”中突然駕崩。次年,葬西京鞏縣(今鞏義市)永昌陵。(洛陽市臺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