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稱:人形銅車轄
文物年代:西周
出土時間:1966年
出土地點:洛陽北窯西周墓
1966年出土于北窯西周墓的人形銅車轄,將人物的寫實造型運用于車轄設計中,這不僅反映了當時底層民眾低下的社會地位,也為研究西周服飾風格提供了寶貴資料。
反映當時森嚴社會等級
究竟什么是車轄?洛陽博物館館長謝虎軍介紹,車轄與現在架子車上的“銷子”功用相同,將其安放在車軸上,可用于固定車輪,防止車輪向外脫落,同時調整車輪的軸向位移,是馬車上的關鍵部件。
我們看到,該車轄高約22.5厘米,大概相當于成人小手臂的長度。車轄人物頭大、體小、腰細,雙手置于腹前,屈膝跪坐,上身微微前傾;雙眼深凹,嘴部向前凸出,面形瘦長,粗眉小眼,目光呆滯,大鼻頭,顯出苦澀之相;背后連接一橫板,上面刻獸面紋,為車轄軸飾;腿下接一豎板,有一長方形孔,可插嵌,為轄錐。
謝虎軍稱,小小車轄給現代人傳遞了兩條信息:首先,該器物雖然僅僅是一個車轄,但其紋理清楚細致,說明早在西周時期,鑄銅師已經掌握了高超的鑄銅技藝,鑄銅工藝已得到較大發展;其次,從將奴隸形象插在車軸上這一現象來看,可以推斷車主一定是達官貴人,間接反映了西周時期森嚴的等級觀念。
體現西周穿著習俗
謝虎軍介紹,車轄上部的跪坐人俑是西周時期不可多得的寫實文物,西周雕塑雖然繼承了商代傳統,但是和彌漫著神秘氣氛的商代藝術不同,西周雕塑風格更傾向寫實和理性,與現實生活更為貼近。由于西周時的衣著無實物存世,車轄的出土為研究西周服飾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我們看到,人俑頭戴一髻形帽,帽下有一繩固定,系于顎下;身著方領直裾式衣,腰間似有束帶相圍。
人形銅車轄不僅給考古工作者研究西周時期底層民眾的衣著提供了寶貴研究資料,還給藝術家創作帶來靈感。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大師王篤芳,在其創作的黃楊人物木雕作品《魯班》中的人物服飾,就參考了這件人形銅車轄的服飾外觀,其作品寫實的風格和嚴謹的創作態度得到廣泛好評。(記者 張銳鑫 通訊員 孫海巖 文/圖)
相關鏈接
青銅車轄的興起與衰落
據考古資料顯示,中國早期車轄多為木制,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成熟,到了商朝出現了青銅裝飾的車轄。此時車轄為銅首木身,雕刻形象以獸首為主。商末至周時期,青銅車轄日漸增多。周代初期,銅面人形車轄第一次出現,但轄身仍為木質。到了西周中期,全銅質人形車轄出現,其風格更傾向于寫實,外表要么猙獰、要么莊嚴。
秦漢時期,車轄裝飾多使用羊首等獸頭形象。而這個時期,冶鐵技術逐漸普及,中原地區的車轄逐漸采用鐵制,銅質車轄逐漸失寵。在漢唐時期出現了更加安穩舒適的人力轎子車,豪華車馬具的制造日漸衰落,像人形銅車轄這樣的精美銅車轄越來越少。同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交通工具需求量大增,鐵轄大量出現,青銅車轄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銳鑫)(原標題:人形銅車轄:人物服裝皆為寫實 反映西周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