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晉歷史上,桓溫是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物。他雄才大略,立志收復中原,曾孤軍滅蜀,三次北伐,并屢次上書,提議遷都洛陽。然而,由于功高震主,朝廷一直對他充滿戒備,這注定了一代梟雄的無奈與孤獨。
1 奇人桓溫,孤軍滅蜀
晉穆帝永和年間,一流名士多效仿竹林七賢,放浪形骸,服藥清談,以為風雅。務實的桓溫只能算二流名士,大家都對他有些不以為然。
當然,桓溫也瞧不起那些只會清談的一流名士,他的人生目標是建功立業,收復中原。史料記載,桓溫出自譙國(今安徽懷遠)桓氏,生于公元312年。在他還不滿周歲時,就得到了大名士溫嶠的夸贊。當時溫嶠對他的父親桓彝說:“這個孩子長著奇骨,長大肯定是一個英雄。”桓彝聽了很高興,就給孩子取名為溫。
事實證明,溫嶠確實有眼光。蘇峻之亂時,桓彝被叛軍所殺,一名叫江播的縣令也參與了此事。15歲的桓溫發誓報仇,三年后江播去世,他假裝前去吊喪,將江家三個兒子全部殺死,從此聲名鵲起。
少年桓溫喜歡賭博,也是很出名的。一次他輸得很慘,只好去請“賭神”袁耽當救兵。袁耽正服喪呢,二話不說脫了孝服,到賭場上幫桓溫贏回了百萬錢。這兩個人的關系極好,袁耽曾遺憾地對桓溫說:“可惜我只有兩個妹妹,且都已嫁人,要是再有一個嫁給你就好了!”
沒娶到袁耽妹妹的桓溫,后來娶了晉明帝的女兒南康公主。名士領袖劉惔娶了晉明帝的另一個女兒,兩個人成了連襟。因為對桓溫太過熟悉,劉惔總覺得他有不臣之心。人們也許還記得,主張北伐的庾氏兄弟死后,劉惔曾力勸司馬昱,不要讓桓溫當荊州刺史,但司馬昱不聽。
當上荊州刺史是桓溫崛起的開始。他到荊州之后,一邊以德政籠絡民心,一邊密切關注周邊局勢。當時東晉的心腹之患有兩個:一是北方實力很強的石趙王國,一是蜀地實力較弱的成漢帝國。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成漢帝國的皇帝李勢驕奢荒淫,導致國內亂象叢生,于是桓溫決定先出兵伐蜀。
可是,這個想法遭到了朝廷的反對,只有時任江夏相的袁耽堂侄袁喬極力贊同。公元346年冬,桓溫率荊州萬余精兵西上,就以袁喬為先鋒。朝中上下十分擔憂,倒是劉惔認為桓溫本是賭徒,沒有把握的事不會去做,因此伐蜀一定會成功。但他滅蜀之后,實力大大增強,大家要提防他威脅朝廷。
果然,公元347年三月,經過一次次激烈搏殺,桓溫最終進入成都,李勢投降,成漢亡國。桓溫回師荊州后,被封為征西大將軍,名聲大振。
2 北伐中原,收復洛陽
在北方五胡十六國中,成漢立國最早,已存在46年。36歲的桓溫能率一支孤軍將其滅掉,確實很不簡單。他還將李勢的妹妹納為小妾,藏在自己的書房中。南康公主知道后怒不可遏,提刀就想去殺李氏。可一見李氏長發垂地,膚色如玉,言辭凄婉,她頓時就心軟了,不僅沒殺李氏,還原諒了桓溫。
按桓溫的計劃,接下來就是收復中原,遷都洛陽,當時石趙帝國內亂連連,正是北伐的大好時機。然而,他多次上書,朝廷卻一直不予理睬。難道主持朝政的司馬昱不想北伐?倒也不是,他只是不想看到桓溫再立下功勛。
開始忌憚桓溫的司馬昱,壓下了桓溫請求北伐的奏章。同時,他讓從未帶過兵的褚裒進行北伐,結果褚裒兵敗,愧疚而死。公元350年,司馬昱又讓名士殷浩率兵北伐。桓溫倒不擔心殷浩能與自己抗衡,他常對人說:“小時候騎竹馬,每次都是我扔下不騎的,殷浩又撿起來騎,他肯定不如我。”
但是,殷浩北伐兩年沒有進展,又勞民傷財,桓溫終于忍無可忍。在他的強烈要求下,司馬昱只好將殷浩廢掉。兩年后,54歲的殷浩在極度郁悶中死去。
此時,司馬昱已沒有壓制桓溫的借口。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溫進行了第一次北伐。他率四萬精兵,一直打到長安(今西安)。關中那些上了年紀的人見到晉軍,不由得老淚縱橫,都說:“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見到王師!”但最后由于缺糧,桓溫不得已率軍撤退。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桓溫第二次北伐,收復洛陽。他駐屯在故太極殿前,不久又徙居金墉城。45年前,劉曜曾火燒洛陽,毀壞西晉皇陵。這次桓溫將被毀諸陵一一修復,并派人守護。他還建議朝廷將國都從建康(今南京)遷到洛陽,以擴充疆土,統治全國,不過朝中不少人表示反對。
被奉為文士之冠的孫綽,是反對遷都最堅決的一個。他的奏章寫得有理有據,桓溫看了也心服口服,但還是恨他跟自己唱反調,就讓人轉告孫綽:“您不是喜歡過隱居生活嗎?何必操心別人的家國大事!”
遷都洛陽不成,桓溫被迫退兵,洛陽又被前燕占領。
到了公元369年,桓溫又率五萬人進行第三次北伐。他本想攻取河朔之地,卻在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南)敗于前燕大將慕容垂,在朝中的威望也因此大減。
從此之后,桓溫不再北伐,開始關心朝政。
3 擅自廢立,權傾朝野
公元361年,19歲的晉穆帝司馬聃去世。因他無子,太后褚蒜子便立晉成帝的長子司馬丕為帝。可司馬丕迷信方士,整天不吃飯,只吃金石藥餌,沒幾年也去世了,史稱晉哀帝。因司馬丕無子,公元365年二月,褚太后又立他的弟弟司馬奕為帝,自己繼續臨朝攝政。
司馬奕做事還算穩妥,一直沒什么大的過失。可桓溫等不及了,在第三次北伐失利后,他需要通過別的渠道來重樹威望。名士郗超給他支招兒,說這很簡單,可以“廢帝以立威”。
于是,公元371年十一月,桓溫聲稱司馬奕身體有毛病,不能生育,讓褚太后下詔廢掉司馬奕,改立輔政的司馬昱為帝。被廢當天,司馬奕身穿單衣步出西門,被押回自己的東海王府,不久又被降為海西公。從此,他深居簡出,閉門謝客,以沉迷酒色自保,總算躲過了殺身之禍。
53歲的司馬昱被立為帝后,日子也不好過。桓溫權傾朝野,大規模地剪除異己,然后出鎮在外,堅決不肯奉詔入朝輔政。司馬昱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被廢掉,每天都活得戰戰兢兢。挨到第二年七月,他終于憂憤而死,史稱簡文帝。
桓溫本希望簡文帝將皇位傳給自己,沒想到他傳位給了兒子司馬曜,就是孝武帝。孝武帝年紀尚小,桓溫便遷怒于吏部尚書謝安和侍中王坦之,認為是他們從中作梗。
公元373年二月,62歲的桓溫拜謁皇陵,點名讓謝安和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想借機殺掉他們。結果謝安用“洛生詠”(即洛陽書生的諷詠方式)吟誦嵇康的詩句,氣度曠達,使桓溫深為折服。他又上表求九錫之禮,謝安一直拖延,直到七月桓溫病逝也未能如愿。
縱觀桓溫一生,他雄才大略,堪稱一代梟雄,然而朝廷的戒備、同僚的疏遠,又使他倍感無奈與孤獨。這情形就像那年北伐,他見到了偶像劉琨(與祖逖一起“聞雞起舞”的名將)家的老婢,那老婢說他長得像劉琨,只不過“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須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聲甚似,恨雌”。
你看,你以為自己英雄蓋世,在別人眼里卻全是不足,再沒比這更掃興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