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校街位于老城區西南隅,東至南大街,西接仙果市街,全長約200米,轎車相遇可錯車,街樹葳蕤。
農校街曾叫察院街,因清朝河南府察院設在此而得名。再往前,老人們說這里是明朝軍隊的營地。這里有一個傳說成為千古美談。此地的大戶人家董家和李家一墻相隔,曾為這一墻之地起糾紛。董家告訴在朝為官的兒子,兒子提筆書寫了“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一墻又何妨?區區小事不足提,鄰里和睦理應當”,化解了這場糾紛,兩家各讓三尺筑墻,中間便成為小巷。傳說的位置大概就在現今農校街小學西邊的小巷。其他地方也有類似傳說,均是借此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作為河南府的第二大衙門,河南府察院兼有行政監察、司法審理、人才選拔等職能。說起人才選拔,實際上就是延續千年的科舉考試制度,對于底層知識分子來說,這既是一座天橋,又是一座獨木橋,運氣好的話可以青云直上,做大官;運氣不好的話,窮盡一生也不能考取半點功名。有人因為年年來考年年落第,直到胡須花白,悲憤之余一頭撞死在察院西邊的文昌閣。這真是“莘莘學子寒窗淚,蟾宮折桂幾人成”啊!當然,也有因中舉而喜瘋了的范進之流。
后來,科舉制度被廢除,洛陽士紳宮玉柱等人在清末租用察院,創辦了河南府中等蠶桑學校,民國初年改為河南省洛陽甲種農業學校(省立第三農校),清察院華麗轉身,成為教書育人的地方。察院街也成為現在的農校街。新中國成立后,農校又被改為農校街小學。
農校街的風云變幻,始終離不開清察院。五四運動那年,洛陽的先進知識分子群起響應,在農校(清察院)開會,成立豫西學聯,推動了洛陽追求進步的革命。抗戰結束后,偽政府的漢奸們惶惶不安,也在此地商量對策,被國民黨暗殺團發現,一些漢奸被捕,一些漢奸死傷或在逃。
在這條街的西邊,樹蔭掩映下用繁體字寫的“洛陽市衛生防疫站”的青石招牌還清晰可見,市衛生防疫站曾在此辦公20年。
歷經滄桑,農校街在悄悄改變著模樣。街名可以變,地上的建筑可以變,居民可以搬遷,但是傳統美德、和諧的鄰里關系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