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門關,是東漢靈帝為抵御黃巾軍起義所設八關之一,是扼守洛陽東大門的重要關隘,位置險要,戰事頻繁。東漢才女班昭所作《東征賦》載:“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這句話道出了旋門關關址的蛛絲馬跡:旋門關地處古成皋城(今滎陽市汜水鎮西一帶)。該地自古因虎牢關名揚天下,有學者認為,旋門關就是虎牢關在東漢時期的別名。
1 旋門虎牢 或為一關
漢代才女班昭,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和班超之妹,博學高才,曾幫助兄長班固完成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班昭晚年隨子曹成,由京都洛陽前往陳留(今屬開封)赴任,途中作《東征賦》,其中“歷七邑而觀覽兮,遭鞏縣之多艱;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告知了人們旋門關大致位于古成皋城。
而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載,“漢之成皋縣,一名虎牢……旋門關,在縣西南十里”,這又拉近了旋門關和虎牢關的關系。
成皋在西漢時置縣,屬河南郡;東漢時屬河南尹,治所就在今滎陽市汜水鎮虎牢關村西北。虎牢關,屬古成皋縣。隋朝時,成皋縣改為汜水縣,唐朝以后稱汜水關,又名武牢關、成皋關、古崤關。歷代封建王朝無不在此設防,足見其地勢險要。
虎牢關之名,源自西周時期。據《水經注》記載,周穆王姬滿在圃田澤打獵,命隨從掠林驚獸時,忽見老虎出沒于草叢。“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獻之天子,命之為柙,畜之東虢,是曰虎牢矣。然則虎牢之名,自此始也”。周穆王曾將進獻的猛虎圈養于此才得名“虎牢”。
虎牢之名雖始于春秋,但當時并未設關。最早設虎牢關的是秦朝。此后幾經變化,如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設成皋關;唐代為避高祖李淵祖父李虎之諱,改為武牢關;明太祖朱元璋認為此地“蓋萬古要塞之地,群雄角逐之區”,遂再易名為古崤關;明代晚期至清代,又稱虎牢關,因在汜水之西,也被稱為汜水關……
因此,有人考證認為,東漢末年所設旋門關也屬這種情況。所謂旋門關,只是虎牢關的別名。
2 楚漢之爭 扣人心弦
成皋城所在的位置南連嵩岳,北臨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成皋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楚漢戰爭的核心區域就在成皋城。《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劉邦)與項羽戰滎陽,爭成皋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雙方的爭奪戰,緊張激烈,曠日持久。
劉邦的勝利就在于他認識到奪下成皋并牢牢守住它的重要意義。最初,劉邦、項羽在滎陽形成對峙局面,劉邦處于弱勢地位,被困于滎陽城中,糧道被項羽主力切斷。無奈之下,他只得讓大將紀信扮作自己詐降,而他則秘密逃進成皋城,又從成皋渡河北上修武。劉邦奪取韓信兵權后,再次渡河,卷土重來,以奪取成皋。
當時,成皋城的守城大將軍為項羽麾下曹咎。由于成皋城易守難攻,只要曹咎按兵不動,劉邦就毫無辦法。精明的劉邦使用激將法逼曹咎應戰,曹咎果然中計兵敗,劉邦奪得成皋城,從此一直占領此地與項羽周旋,實力逐漸由弱轉強。
成皋得失,成為楚漢戰爭的轉折點,最終逼得項羽烏江自刎,而劉邦則立下400年漢室王朝的根基。
3 雄關險隘 鼓角爭鳴
旋門關和虎牢關的關系,“剪不斷,理還亂”。相比之下,虎牢關的名聲遠比旋門關顯赫。然而,讓虎牢關廣為人知的故事是羅貫中《三國演義》里的情節——“三英戰呂布”。
如今的虎牢關遺址,供奉關公的山西夫子廟、呂布城、點將臺等依然演繹著《三國演義》里的故事。后人重修虎牢關作為景點,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此為噱頭。
與“三英戰呂布”不同,在虎牢關真實發生的楚漢成皋之戰、武牢之戰等戰役,雖鮮為人知,卻真實印證了其守護洛陽東大門、“虎牢關失則兩京震撼”的軍事地位。
歷史上,虎牢關戰火不斷。春秋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擊敗燕師于此;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駐兵虎牢關和秦國對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岳飛大破金兵于竹蘆渡(今汜水關附近);一直到元、明、清,這里仍是戰爭頻繁,時聞殺聲。
唐代武牢之戰的激烈,不輸于楚漢相爭。公元621年,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鄭帝王世充,王世充向占據河北的夏帝竇建德求助,竇帶領30萬大軍一路攻陷管城(今鄭州),推進到牛口(今滎陽牛峪口)。
李世民深知武牢關的重要性,帶領3500人,迅速占據此關隘,以阻止竇建德西進,切斷了竇與王的聯系。胸有謀略的李世民依武牢關之險,閉門不出,一方面與竇建德打起持久戰,另一方面又悄悄派部隊截斷竇軍糧草。隨后牧馬黃河北岸,裝出已無糧草的跡象,引誘竇軍發動最后進攻。竇建德果然上當,在汜水東岸擺開二十余里陣勢,欲與唐軍決戰。誰知李世民依舊按兵不動,等到竇軍疲憊不堪時,猝不及防地殺出,最終生擒竇建德,為唐王朝的建立贏下了關鍵的一仗。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在的旋門關和虎牢關早已“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但在這里發生的一切,終會留在歷史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