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驢馬是進不得城里的,人們只能在南門外靠近碼頭的地方設立驢馬市場,久而久之,這里形成街道后就被稱為驢市街。
馮玉祥是個能人,率軍駐洛期間,在街道命名上革新,將驢市街改為呂氏街,令人叫絕。
在這條街上,呂氏為一大姓,街名這么一改,既彰顯了社會屬性,又使卑微的名字變得更有人情味兒了,猶如將大蘿卜做成牡丹燕菜一樣。
這條街雖然不長也不寬,但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風云人物。
翻開李健虎先生所著的《老洛陽》,在《豫西學生聯合會》一篇中,“五四運動”學聯委員名單中,有22名學聯委員,來自呂氏街的就有3人,他們是學聯主席張熙午(北京中國大學學生)、委員劉閣輝(開封商專學生)、李聯華(區立模范小學教師)。他們帶領進步學生在洛陽城里掀起了一場革命風暴,結隊游行、演講、散發傳單、貼標語、查封和焚燒日貨,與北京的學生運動遙相呼應。尤其是1920年3月9日,上千名學生臥軌圍堵載有日貨的火車,3月11日焚燒10萬斤東洋海參、廣告牌等大型活動,使國民揚眉吐氣。
還有毀譽參半的呂老八,更是為呂氏街增添了悲壯的色彩。呂老八原名呂景堯,因與鎮嵩軍的萬選才、憨玉琨等人結拜為兄弟,排行老八,遂獲得雅號“呂老八”。他為人仗義、黑白道皆通,并會雙手使槍,曾暗中資助過八路軍。他附庸風雅,襄助戲曲社火,成為一方名流。
日本侵略者占領洛陽期間,派人游說呂老八出任維持會會長,呂老八因怒打前來游說的漢奸,被日寇的特務棒殺后暴尸街頭。他寧死不屈,死前仍大罵日本鬼子。他死后,前來吊唁的人絡繹不絕。
春風又度呂氏街。如今為洛陽人所熟知的文化名人寇氏兄弟寇北鎖、寇北辰就出自呂氏街,寇氏文脈傳承,多人成為作家、書畫家、新聞工作者等。
如今的呂氏街,路面已被硬化,兩側聳起了一棟棟樓房,幾棵大樹見證了這條街的風云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