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周世宗“不以無益廢有益”

2014/8/14 16:23:04 點擊數: 【字體:

周世宗“不以無益廢有益”

周世宗下詔將民間佛像上繳縣衙 插圖 李玉明
 
    五代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5年)九月,世宗皇帝柴榮針對民間銷錢取銅鑄造佛像,導致流通銅幣減少的弊端,曉諭天下:除官用法物、軍器及寺觀鐘磬鈸鐸留用外,民間銅器、佛像50日內全部上繳縣衙,官府補償價值;過期隱匿不繳,5斤以上處死,5斤以下處刑。

    有侍臣持異議,柴榮說:“佛以善道化人,有志于善,才是敬佛,那些銅像豈可謂佛!我聽說佛最喜愛造福于人,佛祖也要舍身布施。如果我的身體可以造福百姓,我也在所不惜。”結果全國焚毀寺院30336所。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價這件事:“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由此可以看出,《資治通鑒》對佛教所倡導的正確態度是:以愛民為重,“不以無益廢有益”。

    西漢之后,佛教盛行,崇佛還是反佛,統治者必須做出回答。佛教的本旨是勸善,但如果崇佛過盛,就會產生至少三個副作用:一是大建佛寺,廣造法器,會大量耗費官府和民間財力;二是僧尼眾多,會嚴重削弱社會生產力,減少國家稅收;三是可能被別有用心之人操縱利用。因此,當佛教處于適度狀態時,是仁愛的體現,有益于社會;但當佛教膨脹到不適度狀態時,就無益于社會。周世宗就是弄清楚了這種關系,他毀佛并不是禁佛,而是讓佛教回歸適度狀態,真正體現仁的作用。

    崇佛與毀佛,其實質是“有益”與“無益”的斗爭。正因為如此,《資治通鑒》記載了大量崇佛與毀佛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以警醒宋朝及后世的統治者。

    佛教盛行于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蕭衍崇佛到了可笑的地步。他縱容宗室官僚貪污聚斂,卻又以崇佛的偽善面目欺世盜名,曾三次效法佛祖,舍身于佛教名寺同泰寺;朝臣們屢請不回,只好花費巨資為他贖身,致使國庫空竭。接著發生了“侯景之亂”,他困餓而死。蕭衍置人民生死于不顧而崇佛,完全褻瀆了佛教的本旨,佛祖如果有靈,只會懲罰他。

    北魏崇佛,遷都洛陽后佛教發展到頂峰,全國建佛寺3萬多所,僧尼達200萬人,僅洛陽城內就有佛寺1300多所。而此時國家分裂,南北劃江而治,北魏統治下的北方區域,人口還不足3000萬。可以想象,北魏如此崇佛,對國家何益之有!對百姓何仁之有!

    相反,存有仁愛之心的當政者,對佛教的取舍是以利國利民為上的。武則天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七月,詔令天下僧尼每人每天捐一個銅錢建佛像,宰相狄仁杰諫勸:“今之寺院,規制超過宮殿。物不天來,終須地出,不損百姓,將何以求!”武則天遂罷其詔。之前,狄仁杰巡視吳楚一帶,曾焚毀寺廟1700多所,只保留4處以誦經勸善。

    南朝宋明帝劉彧(yù)崇佛,把王宮改建為湘宮寺,要建十層佛塔,但久建不成,于是改建為兩座七層佛塔,耗費無算,極其輝煌壯麗。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十一月,新安太守巢尚之朝見,劉彧問:“你去湘宮寺觀瞻了嗎?此是我大功德,用錢不少。”陪侍劉彧的侍郎虞愿正色道:“此皆百姓賣兒賣妻錢所為,佛若有知,當慈悲嗟嘆;罪高浮圖,何功德之有!”劉彧大怒,驅逐虞愿下殿。虞愿徐徐而去,面無異容。

    唐中宗時,貴戚爭建佛寺,度人為僧,許多富戶強丁削發以避徭役,致使佛寺人滿為患。玄宗李隆基繼位后,宰相姚崇上奏:“但使蒼生安樂,即是佛身,何必妄度奸人,使壞正法!”玄宗準奏,姚崇命有司清查天下僧尼,責令偽妄僧尼1.2萬多人還俗。

    唐武宗時,全國僧尼達20萬人,10戶養1人,需200萬農戶供養,武宗遣返17萬僧尼還俗,使170萬農戶得以歇息。但到唐宣宗時,還俗僧尼又爭相剃度,進士孫樵上奏:“百姓男耕女織,不能溫飽,而群僧安坐華屋,美衣精食。愿早降明詔,僧未復者勿復,寺未修者勿修,使百姓得以歇肩。”宣宗下詔遏止了這一現象。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日報(2014-08-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