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一支筆來寫關公,會感到筆的對面有一把青龍偃月刀。關公的凜然和威武,曾使無數支柔弱的筆戰戰兢兢,不敢對“武圣”說半個“不”字。是啊,中國老百姓道德體系的建立,并非來自高深難懂的《論語》,多半來自舞臺上的紅臉關公。
在中國,關公信俗有著解不開的宗教情結,其忠義精神幾乎成為國人的做人標準——這位“由人到神”的關羽,是怎樣被一步步神話的呢?
本報今起推出“關林與關公信俗”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在“關林朝圣大典”的尾聲中,我走進洛陽關林。
恰逢雨后放晴,朝圣的人潮剛剛退去,廟內各處香火裊裊,寫著“忠義、“仁勇”字樣的旌旗飄飄。
別人參觀關林,一般從前往后看,我提議先看后頭,直奔關林最核心所在——關帝冢,那里埋著關公的首級。
關林管理處副處長李春敏領我參觀,我很快走過儀門、拜殿、正殿和春秋亭,來到了關公墓前。這是一個很大的圓形墓冢,青磚圍砌,黃土隆起,青草盈盈覆其上,圍著墓走上一遭,便有一個疑問——
這青草覆蓋的大墓下面,真的就埋著關公的首級嗎?
這也太奢侈了吧?足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墓地,怎么就只安葬一顆小小的頭顱呢?忽然,我想起3年前在偃師佃莊一個叫“關莊”的村子采訪,當地百姓反復給我說:關公的首級不是埋在關林,而是埋在他們居住的關莊!這個村的村支書也說:當年東吳殺了關羽,想嫁禍于曹操,就把關羽的首級送到洛陽。曹操卻將關羽首級配以檀香木軀體,以王侯之禮葬于洛陽城南。
這一想,我便有些吃驚:東漢時的洛陽城,正在偃師那個村的北邊,俗謂“漢魏故城”,而現在的洛陽市區,是在隋唐洛陽城的基址上擴建起來的,并非原來的那個洛陽城。而現在的關林,明顯是在“漢魏故城”西南方向,并非“城南”,那么,這下面到底有沒有關公的首級呢?
我向李春敏發問——她笑著說:剛才聽了你的寫作計劃,第一篇主要介紹關公此人,第二篇才介紹此廟此冢——你不想把這個懸念留給讀者嗎?
想想也是:我把懸念留著吧。先說關公。
關公這張紅臉,是被宋代中葉以后的帝王們,用蘸了朱砂的御筆,一筆筆畫出來的一幅肖像,一幅飽含著教化成分的油畫
關公此人,十分了得!
怎么了得?看看寫他的對聯就明白了。一聯云:“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這是用紅、青兩色,刻畫的關公偉岸形象。
一聯云:“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這是說關公受封的級別越來越高。又一聯云:“三分疆域此抔土;萬古綱常第一人。”這是說此抔土的下面,埋著的可是圣人!
好了!這些評價高得不能再高了,最后竟然是“大帝”了,是“天尊”了,是萬能的神了!可查查關公的生平,分明寫著這樣一段話:關羽,字云長,河東解梁(今山西運城市常平村)人。東漢末年,他與劉備、張飛結義起兵,共建蜀漢大業。官拜“前將軍”,封“漢壽亭侯”,最后于公元219年,兵敗麥城,被東吳所殺,終年59歲。
看看,這就是他的履歷,就這么簡單,從官職上說呢,他不過是個“前將軍”。這個官職當時俸祿不過“比二千石”。再查一下正史,在關公幾十年的戰斗生涯中,竟沒指揮過一次大兵團作戰。至于《三國演義》描寫的,那些叫人一看,就想給他鞠躬的英雄事跡,大部分都是小說家言,《三國志》里沒有記載。
但正像一部電影就能讓“少林拳”風靡天下一樣 ,一部《三國演義》足以把關公捧紅。問題是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在面對關公紅得不能再紅的臉龐時,是否該問一句:那上面的油彩,都是誰抹上去的?又是怎樣抹上去的?
其實這張紅色臉,是被三國以后的帝王們,用蘸了朱砂的御筆,一筆筆,一次次,層層疊疊,歲歲年年,精心設計的一幅肖像,是一幅有別于中國畫畫法的美麗油畫。
如今終于明白:關公,是從歷史景深中漸漸凸現出來的一道風景,是由戰將漸漸成為戰神、財神、文神,乃至成為萬能之神的。在他逐漸被神話的過程中,統治階級用大堆大堆的顏料,刻畫了他出山前“打抱不平,怒殺惡霸”的俠義潛質,刻畫了他“斬顏良、誅文丑、溫酒斬華雄”萬人無敵的戰將風采,刻畫了他“掛印封金,不貪富貴”的大丈夫高貴品質,刻畫了他“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的大無畏精神,刻畫了他“靜讀春秋,刮骨療毒”的硬漢作風,刻畫了他“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偉岸風姿。
但這一幅肖像畫,畫起來確實不容易,宋代之后,歷朝歷代,都在畫,一直畫了七八百年,才終于把他畫得完美。現在,我們就講講這幅畫的創作過程。
宋徽宗認為關公忠義可嘉,可用來教化萬民,于是追封關羽為“忠惠公”,這是關羽首次進入公爵之列
關羽被東吳殺害,是在公元219年。但第一個封他為“忠義侯”的,竟然是“滅”他的孫權,這很意外,也很可笑,可見追封名號之類,是多么具有虛飾性。
到了公元260年,輪到他的“祖國”——蜀漢來追封他了,劉禪追謚他為“壯繆侯”,“壯”是“克亂不遂”之意,“繆”同“穆”,是“執義布德”的意思,也包含有“事業未竟,其志可嘉”的意思。應該說這個追謚不過分,比較實事求是。此后幾百年中,關羽沒有升格,僅在“萬人敵”層面上,是武人們學習的榜樣。
至隋唐,關羽形象仍不彰顯,民間雖有關羽祠,但劉備、周瑜也有祠,甚至連鄧艾、張飛這樣的粗人也有,時人尊武人為神,用來驅鬼鎮邪,這很正常。所以隋唐300年間,關羽被眾神淹沒,沒有脫穎而出。一直到五代時期,后唐在洛陽建都,有個官員遞了份報告到洛陽城,說:平時祭祀武廟,只有姜太公神位前有吃的,孫臏、關羽等64人面前,沒有一點兒酒菜,看上去挺寒磣的,現在申請:給他們神像前也放點兒供食吧。
哎呀呀真是氣憤!原來我們的關公,竟長期看著別人吃供食,只能眼睜睜地咽口水呀!幸虧這官員心細,關公等一群武將,從此才吃上祭祀飯菜。
到了宋朝,洛陽人趙匡胤坐江山,他不重視武將,也最提防武將,所以在宋初,關公只能忍著,沒有出頭之日。到了北宋中葉,佛道兩家把關羽納入神系,朝廷這才注意到紅臉關公,于是敕封開始。宋徽宗認為關公忠義可嘉,可用來教化萬民,于是追封關羽為“忠惠公”,這是關羽首次進入公爵之列。
接著,宋徽宗以“教主道君”的身份,封關羽為“崇寧至道真君”,這使關公在道教中也取得合法地位。宋徽宗還提拔關羽為“昭烈武安王”,并在后來的金兵南下危機中,改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用來喚起民眾奮勇抗金。
南宋高宗趙構,追封關羽為“壯穆義勇武安王”,想借關羽之義勇鼓舞士氣,抗擊金兵,于是各地關廟大增,弄得連岳飛都崇拜起關公來,竟為關公畫了騎馬持刀像,如今這幅畫到處都是。
清代對關公的崇拜登峰造極,其地位甚至超過人間帝王。清代諸帝除了康熙之外,都給關羽有新的封號
到了元代,蒙古人覺得宋朝對關公宣傳得不錯,廣大群眾已經接受了這個道德英雄,于是也要好好利用一番。元文宗晉升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請注意這“顯靈”二字,這是關羽受封以來首次出現的關鍵詞,這很重要,是把關羽作為政府樹立的正面典型,進一步偶像化和民俗化,元朝統治者要以“忠義仁勇”來約束他的子民,以保證社會的穩定。
于是全國大建關廟,對關羽的祭祀活動日漸頻繁,關羽作為神的形象,開始逐漸深入民心。這是宋代以后關羽被神話的第一次浪潮——已經死去千年的漢族將軍,怎么就被入主中原的蒙古人所推崇呢?明白人一看這打的就是政治牌。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賤,不相信什么正統,所以他對關公沒有好感,不僅不給關公封賜,還剝奪了宋元兩代給關公的封號,讓關羽官復原職,回到了“漢壽亭侯”最初的位置上。
這很可氣,憑什么把人家關羽一擼到底!這還不算,還有更可笑的:朱元璋不知“漢壽”是地名,想當然地認為這個“漢”是指漢代,于是把“漢壽”拆開,刪掉了“漢”字,只封關羽為“壽亭侯”,大臣們明知是錯了,卻不敢糾正,就讓這個錯誤沿襲了100百多年。
原來在漢代,列侯大者食縣(收受一縣之賦稅),列侯小者食鄉、亭。曹操的祖父曹騰曾為“費亭侯”,指的就是這種侯。關羽的“漢壽亭侯”,其中“漢壽”指武陵郡漢壽縣,此地如今還在,就是湖南省的漢壽縣,正是關羽被封的地方。
可朱元璋就這么牛!反正人家是皇帝,有權,就這么胡亂封了關公,人們不免要問:已經成了神的關公,咋不顯顯靈,用青龍偃月刀嚇唬一下朱元璋呢?可見神從來只嚇唬老百姓,是不和皇帝計較的。又可見統治階級為關公畫像,想怎樣畫就怎樣畫,完全根據當時的國情來勾描。
還是這個明朝,到了神宗皇帝時,關羽就又受重視了。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關羽第一次被封為“協天大帝”,請注意這次已經晉升為“帝”了。萬歷十八年(公元1590年)關羽又被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帝”;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更被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好了!造神運動如火如荼,誰也阻擋不了了!至此,關公位居人神之首!
連他的親屬都被封了,包括他的夫人和兒子,就連跟班扛大刀的周倉,也封了個“威靈惠勇公”,從此關公崇拜如火如荼,關廟遍布天下,享盡人間煙火。凡府州縣衙門,必有官立關廟,民間私祠更多,其中有一個縣就有關廟51座。
到清代,關公崇拜更是登峰造極,其地位甚至超過人間帝王。清代諸帝除了康熙,都給關羽有新的封號。最后,其封號居然多達26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圣帝君”,這么長!暈不暈啊!恨不得把好的形容詞都用上。而且除他本人之外,其曾祖、祖父、父親三代,也都被追封王爵。
同時,朝廷開始重視他的墓地和廟宇,其中洛陽關林級別最高,稱“林”了,這是圣人才有的級別,這又是為什么呢?請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