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道教音樂: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2016/10/27 16:46:58 點擊數: 【字體:

道教音樂: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道教音樂 資料圖 圖源網絡
 
  道教是扎根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教,汲取了古代原始宗教與民俗的營養。道教興樂又因與宗教血肉相連,故其音樂形式獨樹一幟,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
 
  道教音樂是道教表達其宗教信仰、宣揚教理教義的一種藝術手段,也是修道者修身養性的重要行為方式。道教音樂是道教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道教在齋醮、宣道布道等活動中以及自我修養時,都不能缺少道教音樂。其中,齋醮音樂又叫“道場音樂”或者“法場音樂”,是道教在齋醮儀式上所使用的音樂,是道樂中最為重要和常見的一種類型。齋醮音樂集中表達了道教音樂的精神特質,故民間也有道教音樂就是“齋醮音樂”的說法。
 
  道教來源于上古的巫文化,而道樂也與其淵源頗深。上古時期,“巫以歌舞降神”,巫師們在對天神祈福時,常常以音樂、舞蹈的形式來迎接和娛樂神明,祈求神明的保佑,所以那時民間巫舞、巫風盛行。道教與原始社會中的“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可以認為,道樂應當也在遠古巫文化的祭儀樂舞當中。由此可知,道樂的內涵實際上也包括了樂和舞兩個部分,以樂為主,以舞為輔,在道教的宗教儀式中,這兩部分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道人們依據樂音而舞,使儀式完整而又生動。道教的法事活動實際上是由古代巫覡的祭神儀式承襲和發展而來,所以早期的道樂只是直誦經文,并沒有音腔,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出現了“華夏頌”、“步虛聲”等關于道樂腔調韻律的記載。雖然道樂理論在東漢時已在《太平經》中有所記錄,但是道樂真正的濫觴還是被認為應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書·釋老志》中有這樣一則記載——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乘云駕龍,親臨嵩山授予寇謙之“天師之位”,并且賜予他《云中音誦新科經戒》20卷。而后,寇謙之通過對東漢以來原始道教的總結和改造,制定出了道教的第一部音譜《樂章誦戒新法》,由此才將經文的直誦改為樂誦,出現了最早的書面經韻樂章。在那之后,廬山道士陸修靜通過整理三洞經書,編著齋醮儀范,為道樂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礎。此后,道樂在各朝各代都有發展,其中唐朝是道樂發展的繁榮時期。唐朝興道,不僅有玄宗作《霓裳羽衣曲》,還有一批文人雅士留下了許多道樂名篇,例如道士司馬承禎、李會元所作的《玄真道曲》和《大羅天曲》,以及時任工部侍郎的賀知章所作的《紫清道曲》和《上圣道曲》等。此外,宋代和明代也是道教音樂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北宋的道教音樂譜集《玉音法事》不但輯錄唐宋時期的50首道樂曲譜,還記述了道教音樂的歷史和基本常識,是道樂史上的重要文獻;而在明朝時期,道樂被進一步規范化,出現了一部《大明御制玄教樂章》,這部著作用工尺記譜法記錄了道曲14首,內容豐富。道教音樂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精粹。
 
  在音樂認知這一部分,道教繼承了古代以歌、舞、樂等形式娛神、悅神、降神的傳統,道教徒興樂,認為音樂能夠通神明,所以道教之樂有“下得其意已樂身,上得其意已樂神靈”的精神意義。其實,各家之樂都有其獨特的品格。如元人南芝庵在《唱論》中說: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道樂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與信仰的內容密切相關,有著其固有的宗教屬性,這被叫作“道情”。道樂中的喜怒哀樂通過音樂表達出來,但是其根本依據還是道教的教理教義,道教重視生態、崇尚自然、追求無為與逍遙的人生態度深深影響了其音樂品格。所以,道樂總是表現出一種純樸、飄逸、淡雅的自然風韻。同時,因為其宗教屬性,又擁有布道、事神的功能,給人一種玄妙清遠和超凡脫俗的神圣感。所以道樂的本意不在其藝術性而在其宗教性。如,道眾在做法事時,要將吟唱、禹步、奏樂等連貫其中,而執儀者必須莊嚴作象,身、口、意相合,面對神明時,要虛心敬意。另外,道情得以呈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演奏道樂的樂器是以“法器”為主,“樂器”為輔的。道樂中清脆、空靈的音樂形態大部分來自于鈸、鈴鐺、磬等法器,這些法器都有其特殊的功能與意義。以這些法器奏鳴出來的音樂,在道教徒看來,其儀式行為多于且高于藝術行為,是念經釋懷的一種具體程序。道樂的精神在于“道情”,也就是道樂中所訴諸的宗教情懷,道樂的這種情懷與道教的教義理念將道樂塑造得仙逸飄渺、出塵淡雅。
 
  道樂中道情的屬性是通過音樂本身的屬性和以道教教義為指導二者相結合而形成的!短浇洝纷钤缬涗浟说澜痰囊魳防碚擉w系,從其描述來看,無論是音樂形態或是音樂內涵,道樂都是源“道”而生的,由此大道而形成的音樂自然是一種無限的博大音聲,神秘而圣潔。而道樂的音階清脆雅致、旋律微波曲折、音頻和緩、節奏自由,曲子則是圓融而飄渺,形成了一種與俗不同的道樂之仙態。
 
  道情是道樂的靈魂所在,所謂道樂之“仙”也是承襲道情而來。道教以修煉成仙為其基本命題,而道教的修煉又以虛靜為最高境界!短浇洝肪137至153中描述的就是道樂“循天地自然之道,追尋萬象清明,心外無波”的最高境界,與道教所追求的精神內涵是一致的。這種“仙情”是在人追求虛無之道的心理背景下,通過玄妙的樂音組織,以道樂這種特殊的形態表現出來的。致虛、常靜、無為都是道樂的審美標準,所以道士齋醮時頌誦詞章的腔調,也總是呈現出一種高遠虛空的情態。此種風格最突出的便是道樂中的“步虛聲”。據說“步虛聲”是眾仙云游虛空時的歌誦之聲,因其音韻若眾仙飄渺行于虛空歌誦之音而得名。而書中記載的“步虛”是“發符”科儀程序開始時唱誦的第一經韻,是奠定樂曲基調的第一章。行法道士在唱誦此經時,要調試好自己的身心狀態,以使其步入清虛之境,這樣才能將此經韻表現出來。道教音樂名曲有:蓬萊仙韻凈天地神咒、南清宮、玉皇贊、二郎曲、三清勝境 、仙家樂、白鶴飛、鴻雁贊等。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佛教在線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