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專家:古代人說話不說"之乎者也" 是書面語符號

2013/7/29 14:18:09 點擊數: 【字體:

專家:古代人說話不說

    專家:古代人說話不說"之乎者也" 是書面語符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論語》中人人都會背誦的一段話。在人們的心目中,仿佛古代讀書人平時說話就是滿口“之乎者也”,用這些來表達自己的疑問、憤怒、歡喜……

    然而,南開大學文學院孟昭連教授告訴我們:這其實是個誤會!

    古代人說話不說“之乎者也”

    長期以來,傳統語言學理論認為,文字是語言的客觀反映。也就是說,文言就應該是古人口語的忠實記錄,即所謂“映照說”。但孟昭連經過多年研究后疑竇頓生。

    按照語言學界共識,西周之前漢語是沒有語氣詞的,“之乎者也”等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才在書面語中出現的,在二三百年間很快達到完備的程度。從《尚書》開始,《詩經》《左傳》尤其是《論語》及戰國其他諸子著作,都有大量語氣詞。

    一個民族的語言,在二三百年間突然出現了一整套前所未有的語氣詞,最初的動因何在?在古代傳播手段相當落后的情況下,它是如何在全民的語言中(包括口語)迅速普及應用的?通過對大量文獻典籍中的實證、例證的分析、研判,孟昭連教授指出:一整套語氣詞的“突然降臨”是不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因此也是不可信的。

    更為奇怪的是,上古的語氣詞在后來的口語中全都沒有留傳下來,“也”“矣”“乎”“哉”“歟”“耶”之類連痕跡都沒有了。這也成為語言學領域的“千年之惑”。孟教授假設這些語氣詞曾在古人的口語中存在過,并按照先明清,再唐宋、南北朝,最后秦漢的逆向順序來考察,結果令人吃驚:它們從來就沒在古代人的口語中存在過。孟教授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著作和材料,比如宋代,連皇帝批閱奏章這么“嚴肅”的事也都沒有“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乃書面語符號

    既然古人日常生活根本不說“之乎者也”,那“之乎者也”是什么?

    孟昭連指出,語言學家告訴人們“古代文言是沒有標點的”,這其實是一種莫大的誤解。其實,“之乎者也”之類的所謂“語氣詞”,就是古代最早的標點符號。先秦口語中并沒有語氣詞,不同的語氣是用聲調的輕重、緩急、高低來表現的。當口語轉化為書面語時,古人就借用了一批本來屬于實詞的文字作為每一句的提示符號,既表示停頓,也提示這一句的語氣聲調,閱讀時“之乎者也”只起到提示作用,并不需要讀出聲音來。

    專家稱,這個結論對傳統語言學中的“文字是語言的客觀反映”觀念是一個巨大沖擊,中國古代語言的發展歷史很可能會因此而改寫。

    既然“之乎者也”只是“標點符號”,那么閱讀時發聲的習慣是怎么形成的呢?孟昭連認為,唐五代口語中已經開始出現了白話語氣詞,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啊嗎呢呀”之類,書面語中的語氣提示符號也逐漸轉化為與口語相對應的文言語氣詞。唐代科舉考試,主要內容就是考查對儒家經典的記憶與理解能力,甚至有時專考“之乎者也”。也就是說,經典中的語氣提示符號已成為經典內容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考生在平時朗讀背誦經典時,會將句末語氣詞讀出聲音來,以強化記憶。就像現在考試,如果連標點符號一起考,甚至填空題專考標點符號,那么學生背誦課文時必然也要背誦標點符號。

    “之乎者也”的研究價值

    最近,孟昭連將他的研究成果寫成一篇題為《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謎——文言語氣詞非口語說》的論文,對“之乎者也”的產生、消失、實際功能等詳加論述,在學界引起巨大反響。

    對于“古文沒有標點”的說法,孟教授不敢茍同:“古人發明文字,就是為了記錄語言、表達思想。不告訴讀者應該在何處停頓,語氣如何,豈非自設迷陣,不想讓人看懂?”

    那么,為何古人不選擇簡單的符號斷句呢?“借字為標”一方面是為了“詞更達意”,另一方面是為了維護方形漢字的美觀一致。孟教授風趣地說,文言雖是記錄語言的工具,但它的內容和形式與日常生活中的口語大相徑庭。因此,古裝影視劇中那些搖頭晃腦、滿口“之乎者也”的人物形象是人們主觀臆造的,并非歷史真貌。那些提倡學生講說“文言”的“國粹迷”們,更應該先搞清楚何謂“文言”,何謂“國粹”。閱讀時,“之乎者也”讀出聲音來,就像“領導——冒號”一樣會成為笑柄。

    孟昭連的學術觀點得到古代文獻與文言小說研究專家,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劍國的強力支持。李劍國認為,孟昭連教授一反傳統的語言理論,用全新的視角對文言語氣詞的實質進行解讀,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難能可貴。傳統觀點其實是在西方語言理論影響下出現的,并不符合中國古代語言發展實際。孟昭連教授的研究征引文獻豐富,推理嚴密,結論可靠,說服力很強。他說:“在長期整理古代文獻的過程中,我時常感到文言語氣詞有很多難以解釋的現象,但用孟氏‘非口語說’來解釋,即可迎刃而解。”(記者陳建強)(原標題:專家:古代人說話不說"之乎者也" 是書面語符號)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3-07-29)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