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譚敏
嘉 賓:馮健鵬(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端木賜香(安陽師范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林海杰(致公黨廣東省委員會海外聯誼部副主任)
張帆(廣州市衛計委研究員)
新聞背景:
8月16日~21日是廣州一年一度的乞巧文化節,女子成年禮、游巧嘉年華、乞巧集會等各種具有傳統文化氛圍的活動在“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的天河珠村競相登場。
“乞巧習俗”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些年政府在推廣與保護上不遺余力,但依然存在手藝傳承者越來越少、越來越老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應該靠市場還是靠政府?本期“廣議院”予以討論。
廣州日報:乞巧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漸式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馮健鵬:所謂節日的意義,其實大抵是社會需要及其變化的結果。“乞巧文化”的式微也可作如是觀:當技術的進步和觀念的變化使得女紅在家庭中不再重要,相親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地點,“乞巧”除了作為古老文化的展示品外,還有多少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呢?它的日漸式微也就在所難免了。
不獨七夕,舉凡春節、上元(吃貨們爭論著湯圓和元宵的區別,還有多少人關心這個節日“月上柳梢頭”的相親意義)、中秋……大都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
廣州日報:許多傳統的手工藝品都存在和乞巧工藝一樣,年輕人不感興趣、參與者多是老人的問題,應該怎樣來看待和解決?
端木賜香:如果乞巧發展到現在,僅是手工藝術及手工藝品的問題,那年輕人不感興趣也就理所應當了。現在的年輕人連襪子都用洗衣機洗,哪有時間與興趣把寶貴的青春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中國傳統農業文明中無聊與無盡的消耗中。
廣州日報:政府與市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分別能起到什么作用?
林海杰:政府力量在維護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錢花了往往不一定有效果,還是多讓馬云、馬化騰或者馮小剛們來折騰這些事情會更有效。市場力量應該是維護一些有生命力的傳統文化的核心因素,至于“生命力”這一命題,這個就不是學者們的情懷可以左右的了,不妨試試放下身段了解年輕一代的興趣點。
張帆:政府像粗大的拇指,有力卻不夠精細;市場像靈巧的食指,精細卻不是萬能。政府和市場都有所長,但也會有失靈的領域,這時就需要一根補充性的無名指“NGO”來調節。這三者可以獨立運作,可以兩兩組合,也可以三指齊抓。三指齊抓,根據不同領域的特點進行豐富的策略選擇,就沒有什么抓不牢的領域了。過節,也就是在同一主題下大家一起來開心,大概政府主導主題并出錢(政府補貼),市場補充,行業協會(專業人士)負責運營,會比較熱鬧開心,又不乏一些傳統的文化味道吧!
馮健鵬:靠政府還是靠市場?當然,兩者都有巨大的力量:春節假期倘若政府一直放到正月十五,想必上元也能更像個“節”了;源自高校單身青年們自嘲的“光棍節(11.11)”在短短幾年內變成電商的狂歡,市場的力量也是驚人的。其實這兩種力量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是也。但是假如政府在節日升平中又誤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則難免會以失望收場;假如過度市場化,好好的節日成了商品營銷會,也未免不美。少一些焦慮感、多一些平常心,也許才是回到節日本身的捷徑;再者說,舊的節日意義式微、新的節日意義興起,豈不正是社會生生不息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