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宜君戰國魏長城遺址保護工作的啟示

2015/9/1 10:15:20 點擊數: 【字體:

宜君戰國魏長城遺址保護工作的啟示

宜君魏長城六號墩臺

  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在河西走廊一帶,我看到過一些漢代烽燧,順著祁連山山腳、孤零零地立在荒灘上,殘破得很,讓人不忍多看。尤其是在夕陽殘雪中,蒼涼極了……

  那時我就想,這些黃土夯筑的古長城遺址都保護起來實在是太難了。

  所以,當我第一次聽到銅川市文物旅游局原局長董一俊、耀州窯博物館原館長薛東星等老專家們熱切地介紹宜君遺存的古長城時,心里就嘀咕,你那里的長城比漢代的還早,立在塬上,風吹日曬已經兩千三四百年了,還能有啥呀?保護了又能咋樣?

  然而,今年8月初,我有幸參加了“陜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協會長城專業委員會成立暨宜君戰國魏長城保護與利用研討會”,并實地參觀了宜君戰國魏長城遺址,為此留下了深刻印象。

  宜君的古長城遺址

  宜君縣隸屬陜西銅川。銅川地區素有“五色土”之譽,是“五色”俱全的寶地,即黑色煤炭的富集地、青色陶瓷的發祥地、紅色革命的根據地、金色佛教的興盛地、綠色生態的養生地。宜君就是這“綠色生態的養生地”所在,因縣西川有宜君水(今耀縣沮河),故名。

  宜君群山毓秀,林豐草茂,植被覆蓋率高達91.8%;又以盛產優質核桃、蘋果、地膜玉米而廣為人知。彭祖故居和唐代四大避暑行宮之一的玉華宮(也是玄奘譯經處)即在其境內,鄉人因之以適宜人居為傲,咸稱“福山福水福地,宜我宜他宜君”。其轄區內,遺存有一段長9000多米、差不多屬于中國最古老的長城遺址,這就為它在和暖油綠的底色上,又增添了一道蒼黃的印痕,從而讓現實中的宜君更加亮麗,其厚重的歷史也越發邈遠深邃起來。

  這段古長城,在沿子午嶺山系向南延伸的山梁上還保留著墩臺、堡址、墻體等遺址,所以仍能分辨地出它的大體走勢;但這些遺址散落、斷續,又讓人感覺殘破、零碎而顯滄桑。不過,這份滄桑在高天白云與豐林茂草的襯托下卻透著曠遠和寧靜……

  所有遺址都辟出了一定保護范圍,墩臺還加裝了隔離護欄,墻體加裝了隔離護網,并立有統一規格的保護與說明標示牌,還配備專門文保員負責護理、監管。這種悉心呵護,透著一種難得的真誠和執著。而就在這一路參觀的過程中,你隨處都會深切地感受到當地群眾的熱情與期待。

  在參觀完古長城后,我特別請宜君縣長城文物管理所張建福先生幫我提供了一份詳細資料,內中有一組宜君古長城遺存現狀的數據:“宜君戰國魏長城北起宜君與黃陵交界處的東湖村,南至城關鎮十里鋪村,總長9594.5米,現存清晰可見城墻遺址27段,殘存2993.5米,消失5901米;9個烽火臺遺址、1處城址,還發現了堡址3處、居址1處、窯址1處、墓葬3座、擾土坑14處和道路2條。由北向南分別坐落于彭鎮東湖、許家塬、武家塬、南莊、王溝灣、陳家洼、偏橋、湫溝、焦淆、二十里鋪、十五里鋪11個行政村。該遺址呈東北西南走向,單體烽火臺遺址呈東北至西南方向,底邊長東北至西南方向為8至12米,西北至東南方向長5至8米,立體方形,高約5至8米,占地均為50多平方米。9處烽火臺之間均由長城城墻連接。整個城墻與烽火臺由10厘米厚夯土層堆砌而成。”

  張建福先生特別強調,這些數據是經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陜西省長城資源調查隊調查以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組織實施的“陜西宜君戰國魏長城遺址考古勘探”后的最新成果。

  盡管這組古長城數據資料讀著枯燥乏味,但卻很能說明問題:一是權威,二是翔實,三是有考古依據,四是涉及的范圍大。由此,我們不難斷定,作為一個黃土高原上的貧困縣,如果沒有當地政府和主管領導的高度重視、各級相關部門的大力協助、當地民眾的熱情支持,這項調查工作所取得的數據就很難這樣詳盡。因為宜君介于關中平原和陜北高原之間,境內地貌東西差異大,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僅東與東北部分為破碎黃土高原;海拔最低622米,最高1734米多,相對高差1112.9米。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搞遺址調查,其難度和復雜程度可想而知。同時,這些數據的產生,就意味著要擔負起那份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既要盡文化遺產保護的職責,還要完成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使命;而這職責和使命既是現實的,更是歷史的。正如銅川市副市長李志強所說的,它不僅僅是人力、物力、財力的不斷投入,更是對長城所蘊藏的民族力量和愛國情懷的堅守與弘揚。

  據宜君彭鎮鎮長張鋒講,僅他們鎮的古長城遺址保護征地工作,就涉及了4個村、16戶群眾、6處41畝土地,其中耕地15畝,蘋果園8畝、核桃園15畝、其他林地3畝。由此可以窺見宜君在古長城遺址保護工作上所下的功夫之一斑。

  所以,但當我親眼看到宜君這些正在按規劃、有步驟細心保護起來的古長城遺址、了解到他們的設想及取得的成果時,我不得不對他們的激情和實干精神由衷地贊嘆。

  長城保護不“挑食”

  早在2006年5月,《央視論壇》曾作過一期有關長城保護的訪談節目,叫“保護長城不能‘挑肥揀瘦’”。起因是當年的4月25日,北京密云的司馬臺長城管理處5名工作人員巡查到13號敵樓時,河北灤平金山嶺長城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要求他們買票。于是,雙方起了沖突,最終發生互毆,造成5人受傷。這件事貌似是因為長城屬地保護、屬地管理的原因而造成雙方矛盾的發生,但實際是背后的經營權及經濟利益之爭的結果。據說,當時因客觀條件不具備而沒能開發利用的長城遺址被稱為野長城,占所有長城遺址的80%以上,沒人去爭,而爭的都集中在那些保存狀況很好、旅游開發價值大的、不足20%的明長城上。

  為此,在訪談節目上,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先生認為,“萬里長城正在變短,變得更殘破。”呼吁要建立有效的長城管理機制,整體保護長城。

  這就讓一些人產生了迷惑與擔憂,認為再怎么保護也不可能讓長城逆生長,使它變長或變得更華麗!尤其是明以前的古長城,即便用保鮮膜把它包起來,也還有“保質期”吧?而之所以會“挑肥揀瘦”,是因為有的可挑。沒的挑,可能就意味著責任大于得利而成為負擔,或只有責而無利,不僅會影響保護的積極性,甚或終會導致不堪重負的一天。

  宜君的古長城在某種程度上就曾屬于“野長城”。為此,我問過幾位當地從事古長城保護的工作人員,既有領導也有基層文保員,為什么他們對當地“野長城”的保護這么充滿熱情?他們的回答幾乎是一樣的。

  首先,這些遺產“肥”也罷“瘦”也罷,就那么些“東西”。想多,沒有;想少,舍不得。所以客觀上根本沒有“挑揀”的余地。其次,因當地經濟條件、文化發展狀況等因素,他們很幸運地存留下了這么點文化遺產,一些比他們富裕得多的地方現在想再有都不可能了。所以,對保護長城,苦也罷累也罷,他們都會加倍努力。三是,宜君現存的古長城遺址恰巧在210國道旁與之并行,且相對獨立,基本不存在與鄰縣發生管理權限之爭。這就使得宜君的古長城可以成為一條主線,將轄區內的文化景觀、生態資源串為一體,為當地文化生態養生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極大的便利與更廣的開拓空間。所以,他們非常清楚,現在的保護工作,就是將來文化遺產資發揮作用的基礎;工作越細、越扎實、越科學,就越可持續發展下去。所以,他們對讓文物活起來后的美好前景堅信不移。第四,古長城屬于土筑遺址,面臨的主要危害是風雨侵蝕、開裂坍塌、植物根系與人為破壞等。這樣一來,其保護難度就非常大,單靠政府還不行,必須取得全社會的共識、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都參與進來。所以,通過一系列宣傳展示活動,現在保護長城文化遺產的工作已深入人心,成為了宜君全社的自覺行為。比如,位于偏橋村的6號墩臺遺址,因其附帶有一類似甕城的建筑而顯得異常獨特,于是在整體保護規劃設計中,將魏長城遺址博物館選址設在了此處。所以,在規劃保護范圍征地工作上,得到了當地村民極大的理解和支持。

  這些情況,我后來也在當地的發展設計規劃中得到了印證。也正如全面主持宜君古長城保護工作的曹全虎縣長所說的,幾年來,他們在長城遺址整體保護上不“挑食”、機制與職責上重落實、發掘研究上加強合作共享、宣傳展示上全方位深化、開發利用上堅持可持續發展。真正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妥善保護長城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發揮其在經濟轉型、發展旅游產業、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讓長城保護成果更多地造福人民。

  我想,宜君縣的做法符合8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主持召開長城保護工作座談會上所提出的七點要求。這就難怪,專家們會一致認為,在全國有長城的403個縣中,宜君的長城遺址保護工作確實走在了前列;而曹全虎縣長也因此在今年初“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杰出人物”的評選活動中,被授予了“尋找文化遺產守護者”先進個人。

  宜君古長城的獨特歷史文化

  宜君古長城屬戰國時期魏國長城。根據文獻,魏國曾在公元前361、359、352年三次修筑長城,而《秦本記》上記載的魏惠王19年“筑長城,塞固陽”,是第三次。所以專家們認為,宜君境內的古長城應是魏國第一次和第二次修的那段。那么,這段長城的性質就比較清楚了,它是戰國時期秦國與魏國的分界線,是雙方不斷戰爭的產物,是一條縱貫南北的軍事防御屏障和攻守兼備的軍事要塞。

  那么,圍繞這段古長城,該會有多少故事。正如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秘書長安然所說,宜君的魏長城差不多有2400年了,魏國是個大國,但從公元前361逐漸萎縮、變弱,直至最后消亡不過三四十年時間。可以想象,這期間一定是此起彼伏、波瀾壯闊的。魏惠王在位五十年,其間重用龐涓、棄用衛鞅、問政孟子、遷都大梁等,演繹著怎樣的魏國興衰歷史。

  因此,通過歷史、文化、民俗以及技術上的深入挖掘,才能還原宜君戰國魏長城整個修建過程,從而呈現出宜君長城在魏國整個歷史中的獨特作用,以及后世對它的維護、加固與利用,來證明它在中國長城史上的獨特地位,讓人們真正清楚它獨特的文化價值。

  說到宜君古長城的獨特文化,讓人能立刻聯想到的一定是宜君的姜女哭泉。

  說來很有意思,在去宜君的路上,我恰巧與參加研討會的一位老領導同行。說到陜西、說到宜君,老領導很動情,感慨地說:“宜君是個好地方,這么多年發展變化很大,恐怕找不到原來的印象了!”并告訴我,這是他第四次來宜君,上一次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來宜君搞調研,呆了一個來月。這一晃30多年過去了。而最早一次是1967年1月,他步行串聯去延安,途經宜君縣,路過哭泉,覺得“哭泉”名字很怪,一打問才得知,與孟姜女哭長城故事有關。原來,傳說孟姜女為陜西同官人,哭倒長城找到丈夫范喜郎的尸骨后,遂攜其遺骸又沿長城返家。由于長途跋涉,孟姜女走到宜君時又渴又累,找不到一點解渴的東西,便仰天大哭,結果感動了上蒼,地下冒出了一股泉水,后人便命此泉為“哭泉”。這故事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知道宜君也有古長城,而且還有那么深厚的文化淵源。

  當時聽老領導這么一講,我也很感慨。盡管孟姜女哭倒長城的那“千古第一哭”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對于孟姜女到底是哪兒的人?哭倒的又是哪一段長城?至今都爭論不休;而孟姜女哭出甘泉的這“千古第二哭”的故事,卻只在宜君才有。如此看來,宜君的古長城確實有著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內容。

  只可惜,因時間緊,我沒能一游“哭泉”,只在回程時,在車上回望了一眼210國道邊上的姜女哭泉,其拱門上刻有楹聯“千古忠烈女,撼天動地泉”十個鎏金大字。

  ……

  宜君之行,我不僅看到宜君在保護長城遺址上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有成果,更感受到了它深厚的長城文化。這不由地讓我想到了著名詩人、戲劇家田漢曾為“哭泉”寫下的詩句:“關城萬里功千古,莫忘民間有哭泉。”是啊,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在我們盡情享受這一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那些為此付出了艱辛努力的人們。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物信息網
0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