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
贛州等古城能經歷千年防洪考驗,是諸多方面系統作用的結果,海綿城市理念也許只是其一,古城在選址、布局、防洪墻等方面的優點和經驗,同樣值得當下城市規劃建設者思考和借鑒。
每年夏天,一些城市會被列入“看海”名單,今年這個名單上有武漢、南京、新鄉等地。極端天氣、超大降雨量、超強臺風等是造成城市“看海”的首要因素,但面對城市內澇,我們也要思考:城市規劃建設還能不能做得更好?是不是已經窮盡我們的力量和智慧?
筆者家鄉是江西南部城市贛州,每年到了夏季一些城市遭遇“看海”,總能看到關于贛州的一些帖子在網絡上被大量轉載。這些講述贛州老城區因宋代排水系統福壽溝而千年不澇的帖子,每年夏天都要出來流行一番,變換著各種抓人眼球的標題,輕輕松松賺取一次又一次“10萬+”的閱讀量,引發網友們一片感慨和艷羨。
贛州老城的確有驕傲的資本。福壽溝排水系統由北宋著名水利專家劉彝規劃建造,全長12.6公里,全用磚石砌成,溝內高近兩米,采取分區排水原則,建成兩個排水干道系統。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福壽溝根據城市地形高差,利用自然流向,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為防江水倒灌入城,劉彝還根據水力學原理,在福壽溝出水口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后閉之,水患頓息”。劉彝留下的這個千年水利工程,至今還在造福贛州人民。
其實,除了福壽溝,贛州城不內澇還有兩大原因,一是城內由福壽溝連著大大小小上百個池塘,起到了如同今天“海綿城市”理念的作用;二是贛州古城城形似龜,江水環城而走,很少直接沖擊城區,加之城墻由石頭砌成,以鐵水澆縫,城墻高大堅固,故少有水淹之虞。所以民間傳說贛州是風水學上的“龜城”,甚至水漲城浮,是座永不被淹的“浮城”等。這些都說明,城市規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科學設計、統籌考慮。
據了解,贛州不是唯一一座在防洪方面有特點的古城,安徽壽州、河北文安、廣東潮州、湖北荊州、浙江臺州等10多座古城至今仍起著防洪作用,其建筑思路對今天城市規劃建設應有所啟發。
令人欣慰的是,經歷了多年的城市內澇之后,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今年上半年,住建部也推出了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暫行規定,要求各地設市城市10月底完成海綿城市專項規劃草案編制工作,經批準后予以公布。相信通過保證城市水系暢通、留足城市濕地,海綿城市當能扭轉城市夏季頻頻“看海”的尷尬。
今天網友們艷羨防洪古城,其實是對當前城市規劃建設的一種期望和督促。值得注意的是,贛州等古城能經歷千年防洪考驗,是諸多方面系統作用的結果,海綿城市理念也許只是其一,古城在選址、布局、防洪墻等方面的優點和經驗,同樣值得當下城市規劃建設者思考和借鑒。
(羅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