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院邀請中國沈陽師范大學的師生在2016年薩姆·沃納梅克戲劇節上演繹湯顯祖的《牡丹亭》4分鐘選段,東西方兩位戲劇大師因此開始真正的“合作”。Cesare de Giglio攝
2015年7月,中國芭蕾舞團應紐約林肯中心邀請,首次在美國上演芭蕾舞劇《牡丹亭》。新華社記者 王雷攝
圖為展出的莎士比亞劇作的各種語言版本。饒翔攝
圖為展覽海報。饒翔攝
正在英國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扮演了十種角色的莎士比亞”展覽。
【高峰聳古今 星光耀中西③——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塞萬提斯逝世400周年】
莎士比亞和湯顯祖,是人類歷史在相同階段所產生的兩位偉大戲劇家,是中西戲劇史上的并峙雙峰。他們的作品,在當時都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但由于他們所處的地域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觀看其劇作的觀眾也不同,他們的創作呈現了不同的面貌。
歷史時代
1564年,莎士比亞生于伊麗莎白一世治下的英國;1616年,他死于詹姆士一世的治下,卒年52歲。1550年,湯顯祖出生于中國明朝嘉靖皇帝的治下,死于1616年萬歷皇帝的治下,卒年67歲。今年,正好都是他們逝世四百周年。
那時期的英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新教國家。它打敗了老牌世界強國、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并通過大規模的海外擴張,建立了弗吉尼亞殖民地,成為一個工商業強國。它在文化上也成了一個強國,戲劇的繁榮,是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成就。詹姆士一世時代,繼續了這種勢頭,英語世界影響最大的兩本書——首版對開本的《莎士比亞全集》和詹姆士國王欽定本《圣經》,都產生在這個時代。
湯顯祖歷經嘉靖、隆慶、萬歷三朝,自24歲以后就一直生活在萬歷皇帝治下。這期間發生了“萬歷三大征”,明朝平定了寧夏哱拜的叛亂;派兵援朝,擊敗了日本豐臣秀吉侵朝的軍隊;討平了四川播州土司楊應龍的造反。尤其是征倭的告捷,讓明朝維持了自己在東亞的霸主地位,但也讓明朝陷入了在財政上入不敷出的境地。表面上看,這似乎跟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相似,但實際上,在英國,是一個新興的國家擊敗一個老牌世界強國,在中國,則是一個老牌世界強國勉強戰勝了對它的地位的挑戰者。
文化時期
文藝復興從15世紀開始從意大利向其他歐洲國家傳播。法國與意大利接壤,因此得風氣之先。英國因為與歐洲大陸隔著一個英吉利海峽,所以到16世紀初才開始接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然后一直延續到17世紀查爾斯二世復辟時期為止。因此,英國文藝復興一般指的是從16世紀20年代到17世紀60年代,約140年的時期。而莎士比亞正生活在這一時期。
莎士比亞和跟他同時代的其他劇作家,把英國戲劇的內容從宗教灌輸和道德說教,轉移到了人,轉移到了人的豐富復雜的情感、欲望、道德和政治上來;并且把英國原來粗糙、簡單、內容單薄的戲劇,改造成為豐滿、復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表現手法多樣的戲劇。莎士比亞的戲劇,不再是以宗教或道德說教為唯一目的的戲劇,而完全是一種世俗的戲劇,這就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的一個鮮明特點。
除莎士比亞外,這個時代還產生了許多其他的重要文化人物:在詩歌方面,這一時代產生了如《仙后》的作者愛德蒙·斯賓塞和《失樂園》的作者約翰·彌爾頓這樣偉大的詩人;在戲劇方面,這是個極為多產的時代,除莎士比亞外,還產生了克里斯托弗·馬洛、本·瓊生等一大批劇作家;在哲學方面,產生了像《烏托邦》的作者托馬斯·莫爾爵士,還有《新工具》和《論科學的價值與發展》的作者弗朗西斯·培根爵士等重要的哲學家。培根提出科學方法論,成為現代實驗科學的先驅。
萬歷年間,中國也有不少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在科技上,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宋應星著成《天工開物》,但現代科學的方法論并未形成。在思想界,產生了李贄、達觀等人物,尤其是李贄在文學上提出“童心說”,主張要“絕假純真”,并批判道學家的虛偽,在明末形成了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但這一運動的深度和廣度,和文藝復興還是不能比擬的。
整體成就
莎士比亞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一共給我們留下了37部劇作(不含與人合著)、一個十四行詩系列,還有兩首長詩。他是英國伊麗莎白時代,也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莎士比亞現在存世的37部劇本大致可分為三類,即喜劇、悲劇和歷史劇。我們不知道他的許多劇本的具體寫作年代,但一般認為,他的喜劇和歷史劇屬于比較早期的作品,他的悲劇則屬于比較晚期的作品;但在他創作的最后階段,也有我們可以歸類為喜劇和歷史劇的作品。
如果不算那些介于悲喜劇之間的劇本的話(如《特洛伊羅斯和克瑞西達》),莎士比亞一共寫了17部喜劇。這些劇本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十二夜》《無事生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和《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等。
總的來說,他的喜劇常見的內容是一對相愛的年輕人,在經歷了許多曲折磨難之后,終于得以結合,也就是中國人說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在這些劇本里莎士比亞歌頌了純潔、真誠、青春和愛情的力量。如果我們把當時的喜劇分為浪漫喜劇和諷刺喜劇的話,那么莎士比亞所寫的喜劇主要屬于前一類。
莎士比亞的劇作取材于歷史的非常多。如果我們把它們全部稱為歷史劇的話,那么在他的全部作品中歷史劇所占的比例達到一半。
他有取材于古羅馬史的《裘力斯·凱撒》《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等劇本,這些又被稱作“羅馬劇”;還有取材于早期不列顛歷史傳說的劇本,比如《麥克白》和《李爾王》等。因為這兩類劇本的主要內容不是人物的政治生活,所以一般把它們歸到悲劇的范疇里。
他還寫了10部取材于離他生活的時代不遠的英國歷史的劇本,從《約翰王》開始,一直到描寫伊麗莎白一世的父親的《亨利八世》結束。除這一頭一尾兩部外,從《理查二世》到《理查三世》8個劇本,連續地寫了英國從1398年到1485年近一百年的歷史。這10部劇本,就是莎士比亞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劇。
對莎士比亞時代的觀眾來說,這些歷史劇就像是一面鏡子,他告訴君主該如何統治國家,臣民該如何效忠國家。但是,盡管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寫了篡位與暴政的危害,但卻不是簡單的說教。除了政治上的教訓之外,他的歷史劇里總有一些個性鮮明的人物,使他的劇作成為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藝術品。
莎士比亞留給我們的悲劇一共有11部,這里面包含有他最著名、最偉大的一些作品,如《哈姆雷特》和《李爾王》等。他的悲劇的主角,一般都是些身居高位的人,如國王、王子、將軍,或至少是名門望族的子女,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亞里士多德曾在《詩學》中說,悲劇中的主角必須是身居高位的人物,他們遭受毀滅與不幸,才特別會引起我們的憐憫與同情。在這一點上,莎士比亞繼承了古典悲劇的傳統。但另一方面,他的悲劇英雄所面臨的問題,又都是所有人可能面臨的問題,所以他的悲劇又具有廣泛的、長久不衰的感染力。這些悲劇人物有的是社會偏見的犧牲品,如羅密歐和朱麗葉;有的總的來說是好人,但由于性格中的某些缺陷,再加上人性中的邪惡或人類社會中的黑暗勢力的作用,造成了他們的悲劇,如李爾王;有的性格高尚,但為惡人所利用,犯下了嚴重的錯誤,如奧賽羅;還有的甚至說不上是好人,但也并非完全處于邪惡,而是由于性格的軟弱,犯下了嚴重的罪行,導致了自己的毀滅,如麥克白。
英國批評家赫茲列特提出了莎士比亞最偉大的作品就是《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和《奧賽羅》這“四大悲劇”,這一說法受到了廣泛的認可。
1594年,宮內大臣劇團成立,莎士比亞就是這個劇團的劇作家、演員和股東。這個劇團還常常為伊麗莎白女王演出。到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逝世,宮內大臣劇團共為女王演出32次。當然,在更多的時候,劇團是在為普通的觀眾演出。
湯顯祖劇本的演出,則主要是通過官僚士大夫的家庭戲班和民間的職業戲班。前者具有突出的重要性。當時就有《牡丹亭》在太倉王錫爵家班、無錫鄒迪光家班、徽州吳越石家班等演出的記錄(見江巨榮編:《湯顯祖研究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牡丹亭》的文辭典雅深奧,只有經過長期經典學習的文人階層才能欣賞。因為服務的觀眾的不同,也造成了這兩位戲劇家趣味的不同:莎士比亞的戲劇是雅俗共賞的,而湯顯祖的戲曲,更多投合的是文人的趣味。
在比較莎士比亞和湯顯祖這兩位戲劇家的時候,首先要看到,雖然他們寫的都屬于廣義的戲劇,但莎士比亞的戲,主要是靠演員說出來的,雖然是詩劇,但對形式的要求不是非常高,而內容或情節的重要性比較突出;湯顯祖寫的則是戲曲,或者用西方的術語來說,是歌劇。戲曲語言對形式的要求,比素體詩高許多,不但有字數限制,還有平仄、押韻的要求。很多時候形式美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謂文辭之美的重要性,超過了情節或內容的重要性。
正因為對戲曲來說情節不那么重要,所以到后來《牡丹亭》雖然偶爾有全本的排演,但越來越多的是折子戲的演出。
我覺得,在語言文字和形式的美感上,湯顯祖是超過了莎士比亞的;但是在戲劇內容的豐富性和現代性上,莎士比亞則遠非湯顯祖所及。
異同之間
要比較莎士比亞和湯顯祖,也許拿《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牡丹亭》來比較,最能看得出這兩個劇作家的異同,因為這兩出戲題材接近,寫的都是一對青年男女的戀愛。
湯顯祖的《牡丹亭》在很大程度上是迎合文人趣味,為滿足文人的欣賞口味而創作的一部戲曲作品。
比如湯顯祖把戲里的主要角色柳夢梅寫成是唐朝著名文人柳宗元的后人,他的朋友韓子才是韓愈后人,太守杜寶自詡是杜甫后人(那么杜麗娘也是杜甫后人了),都是著名文人的后代。而且竟然連柳夢梅的仆人,也是柳宗元的文章《種樹郭橐駝傳》里郭橐駝的后人,并且也是駝背。難道駝背也是遺傳的,并且能遺傳十幾代、幾十代嗎?這種極端的巧合可能性非常低,只能認為湯顯祖是出于對唐朝著名文人的愛好,才這么寫的。
又如第六出《悵眺》里柳夢梅與韓子才的筆談,除了講到許多韓愈和柳宗元的掌故以外,還感嘆韓、柳遭際,抱怨讀書人得不到好的待遇:“你費家資制買書田,怎知他賣向明時不值錢。”還羨慕漢朝的陸賈被封關內侯。這些都反映了一大批為科舉考試而讀書的文人內心的怨恨與企求。
再如第十七出《道覡》里面,石道姑把《千字文》的內容,整整地編排了一大篇。這對當時熟悉這篇啟蒙讀物的文人來說也許是有趣的文字游戲,但對今天的觀眾來說就索然無味了。
這些酸溜溜的書生掉文的內容,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里所全然沒有的,因為英國并沒有那么龐大的一個靠著對儒家經典的熟悉和寫作技巧、通過考試而取得官位的文人階層。
在《牡丹亭》里,盡管書生們對科舉制度有種種的埋怨和牢騷,但最后的結局卻是對這一制度的價值的確認。它反映了書生階層對科舉制度寄托的意淫和幻想:通過苦讀,考取功名,得到皇帝青睞,贏得高官厚祿,娶得官宦家的小姐為妻,傳宗接代,光宗耀祖。
在《牡丹亭》里,皇帝的作用也很有意思。皇帝有無窮的智慧,經他用“照膽鏡”鑒定,杜麗娘就被認定是人,而不是像她父親所堅持的那樣是妖或鬼。皇帝被視為神一般的存在,可以打破一切規則。有了皇帝的認可,便是違反了禮教“無媒而嫁”也沒有關系。當然,他還是富貴的來源。最后他頒布詔命,授柳夢梅為翰林學士、杜麗娘為陽和縣君。這出戲的結尾,是對皇帝“無所不能”的權力的確認。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里面雖然沒有出現國王,但在莎士比亞的其他劇作里,經常有君王出現。
《理查二世》里的理查一開始堅持君權神授:“洶涌的怒海中所有的水,都洗不掉涂在一個受命于天的君王頂上的圣油;世人的呼吸絕不能吹倒上帝所揀選的代表。”(《莎士比亞全集》三,朱生豪譯)。可是后來,當他得知自己的軍隊已經退散,“年輕的年老的一起叛變”,人民已拋棄他這個國王的時候,他坦然自承自己和普通人一樣軟弱:“像你們一樣,我也靠著面包生活,我也有欲望,我也懂得悲哀,我也需要朋友。”
在寫到君王的時候,莎士比亞常常強調他們也不過是人,有著跟普通人一樣的人性需求。
大膽追求愛情的女性角色
《牡丹亭》里的女性和《羅密歐與朱麗葉》里的女性一樣,都比男性更為大膽。
和那些熱衷于文字游戲的書生不同,杜麗娘對那些被編排出來限制女性自由的文字,懷著深深的厭惡:“昔氏賢文,把人禁殺,恁時節則好教鸚哥喚茶。”(第七出《閨塾》)
活潑的丫鬟春香,更是對所謂“囊螢映月、懸梁刺股”的文人苦讀故事,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螢,把蟲蟻兒活支煞”“比似你懸了梁,損頭發;刺了股,填疤痆。有甚光華!”并罵老學究陳最良:“村老牛,癡老狗,一些趣也不知”。
杜麗娘在《尋夢》這一出中,更大膽地唱道:“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她發出了這出戲里對愛情自由要求的最強音:如果能自由地追求愛情,她愿意付出孤獨與死亡的代價。
但是,也應當看到,湯顯祖主要是把這種對愛情的渴望,寫成了一種性苦悶,當然是美學化了的性苦悶。
朱麗葉在跟羅密歐一見鐘情之后,就直截了當地對他說:“要是你的愛情的確是光明正大,你的目的是在于婚姻,那么……告訴我你愿意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舉行婚禮;我就會把我的整個命運交托給你。”在神父給她那種可以讓她假死的麻藥的時候,盡管她對這種藥的藥性不明,效果有疑惑,但還是大膽地說,“給我!給我!啊,不要對我說起害怕兩個字!”
她為了追求愛情的自由,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在看到羅密歐已經服毒而死的時候,她也勇敢地用匕首自刺而死。
浪漫與現實
作為一出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戲劇,《牡丹亭》展現了湯顯祖非凡的才情與想象力。《牡丹亭》里的情節的或然性,也就是它里面所描寫的事件在現實中發生的可能性,是極低的。柳夢梅在根本沒見過杜麗娘的情況下,就會做夢夢到她;而杜麗娘呢,不但會做夢夢到他,還會夢見和他在花園中成其好事,之后便患相思病一病不起。更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是杜麗娘死后三年還能復生,跟柳夢梅結為夫妻。
如湯顯祖自己在題詞中所總結的,杜麗娘“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連作者自己也知道這情節在事理上說不通,所以解嘲地說:“第云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但在我看來,這還是因為當時禮教的壓力實在太大,讓一個官宦人家的小姐去后花園跟一個書生幽會乃至發生關系,是當時的社會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就讓她在夢里來做。所以,我覺得對湯顯祖來說,夢只是他用來規避和禮教沖突的一個策略。
至于杜麗娘的死,我覺得也是湯顯祖讓她規避禮教、逃脫父母掌控的一個策略。她死前就要求父母把她葬在后花園里,然后父親杜寶又被皇帝調往別處任職,這就給了她與柳夢梅相會并結為夫妻的機會。但結了婚卻不侍奉父母,又不為孝道所容,所以湯顯祖還是要安排柳夢梅被杜寶抓住,然后靠考中狀元,皇帝親自出馬解圍,認可他和杜麗娘的婚姻。
而《羅密歐與朱麗葉》則更具有現實性,它的情節的或然性,就比《牡丹亭》要高得多,除了一處地方,那就是神父讓朱麗葉喝下的能讓她假死的麻藥。當時,還沒有這種可以讓人服下后,看上去像死去一樣的麻藥的存在。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里,死,或者說假死,也被用作逃脫父母控制的一種手段,只是它造成了悲劇性的后果:羅密歐在朱麗葉醒來之前就來到了她的墓室,因為不知道她是服藥假死的,就自殺了。朱麗葉醒來后見愛人自殺了,就也自殺殉情而死。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結局是悲劇的,說明對于當時壓抑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社會制度,它的控訴是直接的、激烈的、大膽的;而《牡丹亭》的結局卻是大團圓式的,這說明它的抗爭是委婉的、妥協的。
莎士比亞和湯顯祖,是人類歷史在相同階段所產生的兩位偉大戲劇家,是中西戲劇史上的并峙雙峰。盡管他們的作品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但在當時無疑都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談瀛洲(作者為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英國唯美主義和莎士比亞研究,出版專著《莎評簡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