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師范大學校友邱季端向北師大捐贈6000件古陶瓷, 北師大舉行了隆重受贈儀式。有業內人士指該批古陶瓷毛估值達1.2萬億元。但業界很快質疑古陶瓷多為贗品,引發媒體關注。7月30日,北師大博士生劉昕鵬給北師大校長董奇寫了一封公開信,希望學校就邱季端捐獻6000件古陶瓷是否贗品進行專項調查,并公布調查結果。(8月3日環球網)
媒體把這批古陶瓷叫“京師瓷”,北師大因此陷入輿論漩渦之中。由于該批古陶瓷在捐贈前,捐贈方和受贈方確實未邀請專家進行全面權威的考證,有沒有贗品或贗品率多少,并無權威機構出面澄清,因此捐贈方和受贈方暫無法平息輿論追問。輿情發酵到如今,邱季端和北師大想自證該批古陶瓷的真實身份,顯然已難以服眾。
社會人士向著名大學或博物館捐贈收藏的文物,時下并不鮮見。這有利于我國文物的保護和文化傳承,有積極意義。國家還有相關法規寫明,可以對捐獻人予以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目前,專業機構起草的“社會文物捐贈法(草案)”正在征求意見,社會人士捐贈文物將得到進一步規范,促進社會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
不過,任何文物的捐贈必須以捐贈品是真品為前提,這是捐贈倫理的基本要求。否則,一件物品流轉無序、真偽存疑、未經權威機構鑒定,就當文物捐贈給收藏機構,極不嚴肅,將給捐贈人帶來誠信缺失的風險,也可能給受贈人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首先,如果捐贈人明知贗品卻當真品捐贈,涉嫌騙取榮譽,將難逃沽名釣譽的譴責,即使是無心之過,不涉及犯罪,也必定會影響自己的信譽。
其次,從受贈方而言,沒有通過嚴格權威的考證,就把一件甚至一大批社會藏品當文物收藏,無論從學術上還是從對待公共資源上來看,都不是負責任的態度。受贈人接受文物捐贈,一個重要目的是開展相關研究,如果受贈人誤把贗品當真品收藏,一來會浪費大量的公共資源,占用寶貴的收藏空間,耗費珍貴的研究力量。
雖然,社會上對藏品鑒定有“水很深”的憂慮,從技術上也難以保證權威專家鑒定藏品百分之百不“走眼”。但是,從捐贈倫理看,捐贈人誠實捐贈,確保文物的真實性,理當作為前提條件,否則,捐贈無甚意義。因此,在文物捐贈前,有必要對文物進行權威鑒定以“驗明正身”,這既是對捐贈人負責,也是對受贈人負責,更是對社會公眾負責。這一點,顯然值得當下“京師瓷”爭議涉事各方,應該高度重視,深思而后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