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內蒙古:十年非遺保護成果豐碩

2015/9/24 15:45:04 點擊數: 【字體:

    原汁原味的烏拉特婚禮、悠揚動人的長調歌聲、美輪美奐的鼻煙壺內畫、惟妙惟肖的和林格爾剪紙……日前,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文化廳主辦的草原文化遺產日暨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內蒙古展覽館開幕。6天時間里,從早晨開館到晚上閉館,來這里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據了解,本次展覽是內蒙古首次綜合反映全區非遺保護成果的展會,通過還原生活場景,采用實物、實景展出,突出非遺活態展示與互動體驗,原汁原味地呈現了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其中,“追尋記憶——非遺重點項目展覽”通過圖片、實物、視聽、現場表演、活態展示等形式,呈現了各個盟市的300多項非遺項目。“祖傳臻品——非遺精品物件展”首次集中展示了全區100多件(套)非遺精品物件、40多個音樂舞蹈類非遺項目,170多名傳承人也在這里進行現場展演,吸引很多觀眾參與互動。此外,活動還邀請了非遺專家、學者和部分非遺傳承人在館內進行相關講座,活動豐富多彩。

    “草原先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技藝、經驗、習俗、節慶等活態文化,經過世代傳承,成為當代人寶貴的文化遺產。”內蒙古展覽館館長王世英說。10年來,從頂層設計到民間努力,內蒙古自治區已經初步形成了較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絡。自2005年確立草原文化遺產日算起,10年間,內蒙古自治區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文件。同時,保護機構基本覆蓋全區,工作機制逐步完善,取得了可喜的保護成果。相關數據顯示:10年來,內蒙古有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7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外,還有342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1000多項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盤點10年來內蒙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取得的成就,蒙古族長調民歌和呼麥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無疑是最為重大的突破。這一突破使內蒙古非遺有了世界名片,保護范圍也從一個地區擴展到了世界范圍。“沒有自治區對非遺的保護,不少優秀的非遺項目恐怕就消亡了。” 一名非遺傳承人對記者說。

    據了解,內蒙古目前已經完成全區第一次非遺普查。通過普查,收集整理文字468.8萬字、圖片68477張、音像1353小時和影像資料2141小時;共發現傳承人22962人,收集40371條線索,深入調查1312項,登記實物8104件,收集珍藏4661件,使非遺資源得到了充分挖掘和整理,為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自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傳承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系列措施深入開展以來,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局面煥然一新。“內蒙古文化藝術長廊建設計劃”對自治區具有代表性的十大類、70個重點項目進行了有計劃的調查、挖掘、整理、研究和保護,編輯出版了《內蒙古蒙古族傳統服飾典型樣式》等著作,搶救性發掘保護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內蒙古先后設立6個蒙古族長調民歌、呼麥保護傳承基地,還有13個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和67個自治區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其中10個為國家級)。

    此外,內蒙古還在上百所大中小學校開設非遺傳承教學課程,使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非遺傳承的‘千校萬戶’計劃體現了自治區對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重視,我將會盡最大努力把自己掌握的技藝傳授給孩子們。”來自阿拉善盟阿右旗的國家級非遺長調民歌代表性傳承人、83歲的淖日吉瑪說。2014年,阿拉善左旗恒瑞翔地毯有限責任公司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這也是內蒙古首家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到目前,內蒙古已經有90多個項目通過生產性保護得到有效傳承,古老技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了應用和推廣。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