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許村村口的“薇省坊”牌坊。
李佳霖 攝
本報記者 李佳霖 駐安徽記者 喬國良
沒有黃山,黃山市便不是黃山市。同樣,沒有古村落、古民居,黃山市依然不是黃山市。那些粉墻、黛瓦和高聳的馬頭墻,那些精美絕倫的磚雕、木雕、石雕……它們是黃山市的一張文化名片,是徽州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古村落、古民居保護面臨挑戰。如何讓它們得到延續并仍“活”得有尊嚴,黃山市一直在探索其路徑。
政府主導留住徽州文化載體
老宅子修繕一新,其內黃梅戲悠揚,這是尚義堂給人的第一印象。這座位于黃山市徽州區唐模村的古民居建于明正統年間,是明英宗為表彰唐模許氏家族的許懷顯捐資戍邊而修建。
“幾年前,這座房子木結構腐朽嚴重,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徽州區文廣新局副局長許世家說,列入“百村千幢”工程后,尚義堂得到全面修繕,現在開辟成供游人體驗徽州文化的展示館。
讓尚義堂得到新生的“百村千幢”工程,是黃山市2009年至2013年實施的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工程。隨之,2014年,在“百村千幢”工程的基礎上,黃山市開始實施徽州古建筑保護工程。兩項工程共投入資金近80億元,完成了101個古村落的規劃編制,提升整治了40個古村落,近1500幢古民居得到保護,包括許村江根水宅、屏山村陳周友宅、宏村敦厚堂等。
然而,黃山古民居保護仍面臨著資金與產權之困。歙縣文物局局長黃水山說,以歙縣為例,2015年,歙縣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得到5億多元資金支持,但現在歙縣需要修繕的古建筑有3000多處,而修繕一處古建筑少則幾十萬,多則幾百萬,將其全部修繕完成需要近30億元。“只能將保護修繕工作提上日程,一步一步向前推。”他說。
在呈坎村,有一處古民居大門緊鎖,透過門縫可看到,屋內堆滿柴草,房梁已經腐爛不堪,搖搖欲墜。“這是列入國家文物局古村落保護試點一期工程的項目,修繕資金早已到位,但是其中一家產權人不同意修繕,現在還在做產權人的思想工作。”許世家說。
多方參與讓更多古民居得到利用
“保護下來了要怎么用?”走訪中,這是黃山市各級文物部門負責人一直在念叨的問題。他們是怕投入大量資金修繕的古建筑陷入“維修—關門保護—維修”的怪圈。
為了拓寬古建筑保護利用的渠道,黃山市近幾年相繼出臺了《古村落保護利用暫行辦法》、《黃山市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招商引資暫行辦法》、《古民居原地保護利用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等10個規范性文件,探索認租、認領、認購等方法化解資金難題。“為保護古村落、古民居,市級政府出臺10個規范性文件,這是不可想象的。”黃山市文化委總工程師胡榮蓀說。
9月11日,碧山村的午后特別安靜。在村子深處,一座由清代建筑啟泰堂改造成的碧山書局分外顯眼,而在2013年之前,它還是一處破爛不堪的堆放著雜物的老宅子。2011年書店創始人錢曉華來到碧山并喜歡上了這里,經過兩年多與當地相關部門的溝通,認租了這處老房子,并花100多萬元進行了修繕。同在碧山村的另一處由古民居改造成的理農館是廣東企業家歐寧從居民手里購得,進行修繕后被改造成咖啡館。據黃山市文化部門統計,目前黃山市認租、認領、認購古民居將近500幢,且另外38幢的產權轉讓信息已在相關平臺發布。
“文保單位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的相關條款進行保護利用,所有‘三認’的都是非文保單位的普通古民居。”胡榮蓀說,現在還住在老房子里的都是經濟比較貧困的居民,他們根本無力出資修繕古建筑。“我們不管產權在誰手里,誰在使用,目的就是想把古建筑保護下來,當然,‘三認’后的古民居的修繕和使用,都要經過文物部門的批準。”他說。
現在讓胡榮蓀苦惱的是,《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的土地只能在村集體間轉讓,使得認購受很大限制。黃山市出臺的《古民居原地保護利用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探索“曲線救村”,即先讓村集體土地轉換成國有土地,再將其轉讓給投資人,但手續、程序都比較復雜。
“每個村認購數量控制在5%之內,否則會影響原生態的村落文化。”胡榮蓀同時也表示。
致力提升把更多古村落呈現給大家
保護利用好古村落,自然會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參觀,而走在旅游發展前列的西遞、宏村,一些問題已經開始凸顯。“西遞、宏村旅游發展過度了,原汁原味徽州古村落的味道已難覓。”在許村內,來自河南的劉先生表示。
確實,9月11日的宏村,雖然還不是周末或者節假日,游客已經絡繹不絕。其內臨街的房子多數已被改造成店鋪,進行經營活動。西遞、屏山村等村落也是類似的情形。
但這只是游客眼中的西遞、宏村。對于當地的居民來說,這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理農館的服務員是碧山村的居民,她對記者表示,這份收入讓她能夠留在村里照顧老人孩子,不至于外出打工。劉先生在西遞村祖上傳下來的宅子里開了一家茶葉店。交談之間,他不時地表示著“沒有這老宅子,就沒有這份收入,所以要按文物部門的要求保護好老宅子”的想法。
然而,日益增長的游客帶來的問題不容忽視。“游客過多,會導致文物建筑的損毀,而且客棧、旅館的經營,也會帶來一些安全隱患。”胡榮蓀坦言。他希望,在黃山市提升推介其他古村落的努力下,西遞、宏村等村落的游客可以得到分散。
同時,村落的安全建設也提上日程。在宏村,記者碰到了黟縣文物局局長倪國強,他正在帶著工作人員挨家挨戶調查,著手宏村安全安防系統的建設。“這個系統建立之后,任何安全隱患都會得到及時反饋和解決,但是具體實施起來很復雜,比如有的居民就是不愿意安裝相關設備,需要一次次上門溝通。”他說。
“現在很多方法只是進行探索,希望在目前的形勢下保住更多的古村落、古民居。”采訪中,胡榮蓀一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