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保護利用陶寺遺址,有利于進一步認識中華古代文化的發展脈絡,對于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時代的社會歷史,提升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增強民眾的歷史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意義深遠。鑒于陶寺遺址在考古界的重要地位,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建議國家加強陶寺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
【案由】
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曾用“一座都城、一堆圣火、一縷曙光”概括山西悠久的歷史文明,“一座都城”指的就是陶寺遺址。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后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從1978年至今,經過40年的考古發掘,取得重大考古成果。2015年4月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相關部門先后召開新聞發布會和研討會,向社會公布,陶寺遺址是堯的都城遺存,陶寺文化時期是“最早的中國”,陶寺遺址已經進入文明階段,是實證中華文明5000年歷程的重要支點,它使人們看到,在夏王朝建立之前,華夏文明所達到的第一個高峰。
有關地市及部門已擬訂晉都大遺址保護和晉文化核心區開發建設規劃,確定陶寺遺址博物館選址和建筑規模、布展主題及內容,組織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陶寺遺址博物館、陶寺遺址公園、堯文化旅游產業園、古文明旅游圈等,總投資26億元,分三期實施。一期工程建設陶寺遺址博物館、陶寺遺址公園、堯文化旅游產業園,投資估算8.7億元。
【建議】
3月11日,駐晉全國政協委員衛小春、謝碧玲等人,向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聯名提案,建議國家從項目、資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山西,加強陶寺遺址保護利用工作。
加大陶寺遺址的考古發掘力度。建議科技部、國家文物局、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對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陶寺遺址考古工作,在考古計劃制定、科研經費投入、多學科研究、考古人員組織上予以傾斜,進一步豐富陶寺遺址考古成果,為盡早搞清中華文明起源和堯舜禹時代的歷史提供考古支撐。
推進陶寺遺址博物館和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建議國家發改委、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在陶寺遺址博物館的立項、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 國家文物局批準建設,以陶寺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當地政府集中、科學地展示陶寺遺址的考古成果,引導公眾走近遺址、熱愛遺址。
修改歷史教科書。陶寺遺址的發掘已經證實,堯舜禹傳說時代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的歷史,將中華文明起源由國內學者普遍認為的夏代
提前了近500年。建議教育部組織專家對歷史教科書進行修改,明確堯舜禹時代為中華文明的起源,明確陶寺遺址就是帝堯的都城,最早的中國在山西臨汾陶寺。
舉辦公祭帝堯活動。將公祭帝堯上升到與公祭黃帝、炎帝活動相同的層面,由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組織,以莊嚴、隆重的儀式祭拜帝堯,進一步增強全世界華人的歸屬感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