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為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10年“一號工程”的“南澳一號”,歷經三年打撈,共出水文物30000余件,其中400多件主要文物目前正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這些精美的文物,每天都吸引大批觀眾慕名前來。那么這些歷經浪擊沙掩,委身海底400多年的文物,是如何重現當初“金身”的呢?
明代萬歷年間,裝載著大批中國青花瓷器的商船在航行到南澳島附近海域時,不幸沉沒。在水下考古隊員的探索與發掘下,古船及船中文物得以重見天日。
展覽負責人 劉冬媚:其中有27000多件是瓷器,瓷器主要有兩個窯口的東西,一個就是景德鎮,一個是漳州這兩個窯口東西。除了瓷器之外呢,我們有金屬、包括有銅呀、鐵呀。除了船貨之外,還有船員的生活用品、航海的包括鉛錘呀這些東西在里面。
在遼寧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共同舉辦的《牽星過洋―――萬歷時代的海貿傳奇》展覽中, “南澳1號”沉船出水的“青花螭龍五彩四開光鷺蓮紋碗”、“青花仕女紋"老公"款字盤”、“青花菊花紋‘一’字‘糧’底大盤”等重點展品都與觀眾見面,這些文物雖然歷經滄桑,但光彩依舊。然而剛打撈出水時,這些文物卻并沒有觀眾看到的那么“光鮮”。
展覽負責人 劉冬媚:剛開始的時候有人盜撈,他們操作的方法是非常不科學的,在盜撈的過程中他們也會對瓷器有破壞。然后第二個就是自然的破壞,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在海里面各種物理的、化學的對它(文物)一種侵蝕作用。
據介紹,“南澳1號”是中國目前已發現保存最好的沉船之一,遺物在海底散落的范圍不足250平方米,破壞不太嚴重。但在船中部已經掏開的兩三個艙內和相近的外圍,發現后人有盜撈破壞的現象;另外就是船體為木質,在水體中會被海底棲生物侵蝕,在散落過程中對文物造成破壞。考古人員經過三次大型的水下作業,將船中遺物全部打撈上岸。
展覽負責人 劉冬媚:不同質地的文物上水后都要經過不同的處理。像瓷器一開始就要用海水沖刷,然后用小竹簽把附著的海生物去除,然后在文保實驗室還要進行一個脫鹽的處理。還有別的質地(文物),像有機物,像出水的有茯苓,他們也會用保鮮盒裝著,放到冰箱里去保存。
此外,還要對這些出水文物做修復、環境控制等方面的保護工作。劉冬媚說,這些文物及沉船本身蘊涵豐富的考古學信息,見證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對揭示當時的造船技術、制瓷、金屬制造工藝及社會活動,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海外交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