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曲藝藝人被視為“下九流”,是死不能入老墳的戲子,雖然其社會地位低下,但仍以其頑強的生命力,植根于民間,得以不斷繁衍發展。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不同的習俗逐漸形成,或共同制訂,或約定俗成,有極其嚴格的藝規、禁忌、組織嚴密的江湖行話,敬神活動,豐富的演出實踐,團結、平等的交往。收徒、拜師等。盡管其中的迷信色彩和陳規陋習諸多不科學、不合理之處,但其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權威性。藝人用以約束自己,甚至成為行動規范,成為他們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戒律。這種習俗,在某種程度上,其威懾力量甚至超過法律,對曲藝藝人進行嚴格的制約,對曲藝的生存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新風尚的形成,舊的習俗逐漸被淘汰、取代。
拜師收徒 這是民間藝人世代因襲的重要習俗。除大調曲子外,藝人們非常重視師承關系。每個曲種都有自己的“家門”,每個“家門”又都有自己的“行輩”,只有拜師才算入了“家門”,然后,按“行輩”起下藝名,出師后才能成為名正言順的藝人。如不拜師稱為“海青腿”,有的不準行藝,有的到處受排斥,他們大都須求得有聲望的藝人出面在藝人中為其說話(打招呼),求得藝人的諒解和許可后方可謹慎行藝。
初學藝者拜師必有四師,即:引師(介紹人)、保師(中間人),送師(見證人)、恩師(傳藝人)。拜師之日,徒弟備下香案,酒席,將四師請到,讓恩師上座,徒弟頭頂寫著生辰八字及雙方條件的紅貼,雙膝跪地,由保師接貼重申雙方協議條件,然后交付師徒各一份。徒弟向恩師磕頭,恩師賞錢,按輩份起下藝名,師徒關系自此正式建立。儀式簡單者,有徒弟帶些進見禮物,跪下叩頭,口稱師父即可。
師徒雙方條件一般是:(1)三年為期,出師后須隨師父唱一年“報恩戲”;(2)學徒期間無報酬,師父管吃管穿。徒弟須為師服務;(3)徒弟要尊敬師父,聽從教訓,學藝期間因老師要求嚴格不堪忍受打罵投河跳井者,師父概不負責;(4)學藝期間,不得半途而廢,只能師父辭退徒弟,徒弟不能自己離開師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專業表演團體,曲藝訓練班中的老師與學生,政治上平等,學業上是輔導與被輔導,教與學的新型師生關系,雙方條件自有主辦單位決定,體罰被完全取消。20世70年代至80年代,民間藝人收徒,多為藝人子弟或其親朋好友之子女,他們只須雙方老人在一起同子女當面言明,囑咐幾句而成。有的有保人主持,師徒雙方簽定合同書,各存一份,收押金三、五百元不等,待學生出師后退還,若學生半途而廢則不退。
拜師收徒弟是三弦書、鼓詞、漁鼓、河南墜子藝人。蓮花落收徒則屬行幫性質,大調曲子是以曲會友,互相學習,無拜師收徒之舉。在師承關系上三弦書遵循老兄少弟,而河南墜子、鼓兒詞、漁鼓則是按照非常嚴格的以“字”排輩。師徒之間有血緣關系為“門里徒弟”。民間藝人大多數是四處奔走行藝,不可能在家專一辦理教徒,在許多場合下師徒們往往是搭班行藝,收徒后先教幾個小段讓徒弟背,會了就讓徒弟唱,稱為“墊活”、“書帽”,所以徒弟的學藝方法多是死記硬背,教一句,學一句,教一段唱一段,要求曲不離口,邊學邊干,即所謂的師帶徒的方法,是靠耳濡目染的影響傳承技藝。
河南墜子藝人拜師與三弦書、鼓詞有所不同,拜師時要下帖遍請附近的墜子藝人。藝人超過六十歲不準收徒,如有人保薦學員,必須把教過的徒弟全請到,先讓大徒弟,大徒弟謙讓不收,其它徒弟不管愿收不愿收,必須學大師兄謙讓,然后老師才能宣布自己收一個關門徒弟。
鼓詞、河南墜子、漁鼓藝人的家門屬八大真人之一的邱處機龍門全真派,藝名俱按道號輩系排列,例:
道德通玄靜 真常守太清
一陽來復本 合教永圓明
至理宗誠信 崇高嗣發興
世景榮惟茂 希微衍自寧
未修正仁義 超升云會登
大妙中黃貴 圣體全用功
虛空乾坤秀 金木性相逢
山海龍虎交 蓮花現寶頂
行丹滿詔書 月盈祥光生
萬古續仙號 三界都是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