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走進南陽 >> 印象南陽 >> 瀏覽南陽

荊紫關古鎮:傳承千年煥新生

2017/7/10 15:59:14 點擊數: 【字體:

荊紫關古鎮:傳承千年煥新生
俯瞰荊紫關古鎮
荊紫關古鎮:傳承千年煥新生
荊紫關鎮革命紀念館
荊紫關古鎮:傳承千年煥新生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荊紫關古鎮:傳承千年煥新生
荊紫關根雕
荊紫關古鎮:傳承千年煥新生
荊紫關草鞋
荊紫關古鎮:傳承千年煥新生
丹江水庫
荊紫關古鎮:傳承千年煥新生
豫、陜、鄂三省交界廣場


  【鄉風古韻】

  盛夏時節,艷陽高照。迎著暑氣,我從縣城出發,驅車來到了荊紫關古鎮。甫一下車,古樸的味道伴隨著絲絲涼意撲面而來,消退了一身疲憊。

  荊紫關古鎮位于河南省淅川縣,距縣城70多公里,地處豫、鄂、陜三省接合部,素有“一腳踏三省”之謂。因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而聞名遐邇。明清古街位于鎮子的中心位置,南端是關門,門楣上的魏碑體“荊紫關”三個字,蒼勁有力。門洞兩邊的青石柱礎,使門更加穩固。

  正值黃昏,街上鮮有游客光臨,只有三三兩兩的居民悠閑走過,讓我慶幸可以獨享此刻靜謐的時光。

  邁進關門,映入眼簾的是呈南北走向的古街。古街長兩公里多,路面俱是由青石條鋪就,平整干凈。街道兩側700余間店鋪,均為明清民間商業建筑風格,翹檐雕飾,古香古色,多為前鋪后院格局。臨街店鋪鑲嵌著厚重的木制黑漆板門,晝抽夜閉,便于經商。

  林立的民居與店鋪中,坐落著舊時外地客商集資興建的三大會館和船幫興建的平浪宮。平浪宮位于荊紫關南街東側面,坐東向西,面朝丹江,灰色瓦頂,門楣上方嵌有大理石匾額,橫書“平浪宮”三字。門南側面題“風平”,北側面題“浪靜”。大門樓兩側面各開一邊門,邊門外側面是鐘樓和鼓樓。鐘鼓樓四角翹起“翼角”,讓人感覺整座樓像是要飛起來。

  悠閑踱步間,我發現屋舍間竟有不少羊腸小巷,乍一看,與寬敞的古街“格格不入”,遂起了獵奇之心。沿著小道往里走,聽見嘩嘩的流水聲。走著走著豁然開朗,一條與古街平行的河街出現在眼前。舉目遠眺,聞名遐邇的丹江在不遠處靜靜地流淌著。

  這一瞬間,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古時。那時,江上帆檣林立,街上燈紅酒綠。南北東西的糧茶竹木、銅鐵金銀,抑或布匹器皿甚而雞零狗碎,隨船夫、掮客、東家、管家、官人、衙役……分散聚合。這條河街,上演著舟楫交錯,把秤推籌,杯盤叮當,萬種風情。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丹江航運仍通,還能一窺當時的盛景。而后,隨著丹江水位下降,鐵路交通繁盛,繁榮了數千年的荊紫關,從此風光不再。如今只留下一條漆色斑駁,風霜浸染的古街,引人無限遐思。

  炊煙裊裊時,我慕名拜訪古街上的一戶人家,主人正在做粉蒸肉。精選的優質肥肉,連皮煮熟,切成四寸左右的肉片,用炒熟的玉米糝把肉片拌勻。再把粉條取出,拌上香苜蓿、玉米粉,放入籠中蒸熟即可。入口甜香軟糯,油而不膩。

  我十分驚奇:如此偏僻的一個北方小鎮怎么會有這么正宗的東南吃食?

  主人告知,這就是獨具特色的荊紫關“八大件”之一。除了粉蒸肉,還有大攢盤、條子肉、小炒肉絲、柱柱鼎石、酸辣肚子湯、蒸丸子、甜米。這里的雞鴨魚肉,多有甜味,不似河南、陜西,也不像湖北,倒有江南蘇滬風情。一些名稱陌生的調味品和菜蔬,集合了秦嶺、伏牛山的豐富物產。那大盤大碗實在的北方風格,恐源自船家幫派的豪邁爽快。

  原來,數千年間往來客商早已把四方中國的特色飲食匯聚到這里,形成了當地獨特的飲食文化。舊時荊紫關的繁華航運、商貿早已滲透到古鎮的骨子里了。

  既是荊紫關,“關”就意味著要塞,歷史上金戈鐵馬,征戰頻繁。成語“朝秦暮楚”就源自這里。秦楚兩國征戰,荊紫關早上還是秦轄,晚上就成了楚地。

  在古街中段一處古香古色的院落內,坐落著荊紫關鎮革命紀念館。館內保存著毛澤東同志為指揮王震等進行中原突圍時的幾份電報手跡和作戰地圖(復印件)。地圖上,荊紫關這個彈丸之地竟畫滿了圈圈點點,可見其重要性。

  歷史總是在不經意的細微之處傳承。

  鎮上88歲的老人桂天生每逢人問詢,便能瞇著眼睛講上幾段紅色往事。在古街上,66歲的荊紫關人鄭秀英,因有一手編紅軍草鞋的獨門絕活兒,開了一間草鞋店。“自紅軍來了荊紫關,俺祖上就會編這紅軍鞋。”她說,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都愛買她編的紅軍鞋作紀念。

  光陰荏苒,經商的外鄉人離去,小鎮居民復歸農耕。經年累月,保存下了鎮上的明清古跡。荊紫關的老房子、舊物件,就這樣保留至今。傳說、典故口口相傳,演繹了古鎮的百態人生。

  歷史的光輝遮掩不住,荊紫關的文化魅力不減。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通水,丹江為世人所矚目,丹江邊上的這座小鎮荊紫關起落輪回,再次走入人們的視線。

  新整修的清代一條街,白墻黑脊,繁雕重飾。本來已經破損的青石板路面,也重新翻修。一切都照著古時的樣子,修舊如舊。

  在丹江岸邊,上萬畝的桑樹為江水添上了濃綠的一筆,桑蠶產業為這里的人們帶來了新的生機。荊紫關古鎮就如同那桑蠶,吐絲結繭,破繭而出,迎來新生。

  本版照片選自光明圖片 攝影:周官正

  (作者:石雪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寶天曼:天然浸內鄉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