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走進南陽 >> 印象南陽 >> 瀏覽南陽

“豫地密碼·省直管縣”之鄧州(三)

2014/3/21 11:36:32 點擊數: 【字體:

人文沃土 底色一脈相承

“豫地密碼·省直管縣”之鄧州(三)

鄧州習氏祠堂

“豫地密碼·省直管縣”之鄧州(三)

鄧國侯吾離陵

    引子

    你見過昆侖跪嗎?

    沒有!

    昆侖——

    那是我們中國

    驕傲的腰背!

    你見過長城彎腰嗎?

    沒有!

    長城——

    那是我們民族

    自豪的脊椎!

    這是已故著名詩人、河南日報高級編輯王懷讓《中國人,不跪的人》中的詩句。激發王懷讓慷慨激情的,是一個新聞事件:1995年,珠海某企業韓國女老板因工人工休期間在工作臺上打盹,要求120多名工人跪下,一個叫孫天帥的小伙兒,寧愿丟了工作也不下跪。在投訴韓國老板踐踏中國工人尊嚴、侮辱中國工人人格時,孫天帥說:“我死也不能下跪!因為我是一個有尊嚴,有人格和國格的中國工人!”

    孫天帥是鄧州十林鎮人,他有著典型的鄧州人性格,目前是大河報發行中心的一名員工。熟悉鄧州的人都知道,鄧州人忠誠、厚道而硬氣,這是自古以來形成的民風使然。

    司馬遷說:“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樸,猶有先王之遺風。”班固《漢書·地理志》也說:“南陽,本夏禹之國。夏人上(尚)忠,其敝鄙樸。”鄧國本是夏代古國,后被殷商鄧國取代,但其文化底色應是一脈相承,春秋時亡國之君鄧祁侯忠厚而固執己見,亦可見一斑。后來的歷史上,忠勇冠絕史冊的冠軍侯霍去病被封于鄧州,忠正聲聞四海的范仲淹在鄧州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如果說,這兩位都只是與鄧州有過一段因緣際會,那么安史之亂時,堅守睢陽、死而后已的張巡,蒙宋交戰中,堅守釣魚城、重傷蒙哥大汗的王堅,則都是土生土長的鄧州人。

    鄧州名“鄧”,或許就是因為古老的鄧國奠定了這片土地的文化根基,代表著地域文化的底色。

    鄧州代有人才出

    鄧州河流縱橫,形成土層深厚的沖積平原,土質多為保水、保肥性能極好的潮土、黃老土、黑老土。自古以來,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這里五谷豐登、人稠物穰,而自古鄧國其奠定的文化根基,更使這里成為人文沃土。

    鄧州“代有人才出”。東漢“二十八宿”中的賈復、杜茂、劉隆,奠定中醫理論基礎的“醫圣”張仲景,南北朝政治家宗懔,唐代名將張巡,南宋名將王堅,明代賢相李賢、名臣李永茂,清代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雍正帝師彭師摶,臺灣知府高叔祥等,都是名留史冊的鄧州人。

    至近現代,鄧州仍人才濟濟。有協助林則徐禁煙的廣東陸路提督馬殿甲,同盟會員、革命烈士王庚先,著名作家姚雪垠,著名語言學家丁聲澍,教育家、兒童文學作家韓作黎,當代軍旅作家周大新等。

    著名作家二月河也曾在鄧州讀書、生活,鄧州花洲書院春風堂前,立有一塊刻石,上書“二月河讀書處”,下刻二月河一篇散曲體小詩:“蹊徑老塘猶存,殘城草樹相撫。春風閣前明月清新,百花洲上斜陽遲暮。四十載煙塵如昨,八百年游子歸路。指點少小新學生,知否知否,此是范子情斷處。”

    范仲淹任鄧州知州時,發現百花洲一帶環境幽靜,景色宜人,于是籌劃在此創建書院,興建了春風樓、藏書樓、齋舍,并利用公余時間到書院講學,一時令鄧州文運大振。文脈傳承,的確其來有自。

    屢遭戰火屢屢復興

    南陽盆地西通關中,南瀕江漢,東連淮河,北交中原,古代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有人形象地稱其為“旋轉門”——東西南北皆可從此轉入另一區域。

   “楚既滅申,而儼然問鼎中原矣”,楚國興起,就是先占領了南陽,然后向北向東擴張;劉邦則通過武關率先進入關中,滅掉秦朝。此后三國相爭、南北朝對峙、宋金、宋元戰爭,這里都曾是前線。

    因為這樣的原因,歷史上南陽多次遭受滅頂之災。鄧州最慘重的一次兵燹,發生在元朝末年。據鄧州文史研究者楊德堂先生介紹,當時鄧州人王權起兵抗元,在南陽臥龍崗大敗元軍,殺元軍首領鐵木爾,乘勝攻進南陽,擒斬元軍將領達魯葛齊、知府周喜同等元朝文武官員二十七人。后元軍反擊,攻破鄧州,屠城燒房,王權被殺,鄧人非死即逃,此后鄧州近二十年無官府治理,全縣僅剩數百人。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孔顯任鄧州知州,孔顯帶五十人隨其來鄧,在州城廢墟上安營扎寨,召回流民、整頓治安、恢復生產,于洪武四年(1371年)建成鄧州內城。之后,追隨孔顯來鄧的50人分駐四鄉,發展生產,原籍江西的習思敬擇居堰子河畔,娶妻生子,耕讀傳家。

    “在那次復興鄧州的過程中,習氏家族人丁興旺,家道日昌,漸成本地大族。”在習氏祠堂前,陪同采訪的鄧州文聯主席閆俊玲介紹說,清朝末年,習思敬的后裔習永盛移居陜西富平,這位習永盛,就是前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勛的爺爺。

    鄧國后人情系鄧州

    鄧州城區東南約3公里,八里王村北,一座大冢兀然而立。2014年的第一場雪尚未完全消融,潔白殘雪的襯托下,冢上的柏樹更顯蒼翠、端肅。

    這是被尊為“鄧州第一冢”的“鄧國侯吾離陵”。鄧國歷600余年,據說有22位國君,這是唯一留存下來的國君陵墓,因此被視為鄧國的重要符號,備受當地和鄧氏宗親看重。

    吾離陵南邊,一座大型建筑正在施工,陪同采訪的鄧州宣傳部副部長許光選介紹說,這里將建成“吾離堂”和“鄧姓紀念館”,以充分展示鄧州古老歷史,并把鄧氏根親文化發揚光大。

    千百年來,一個特殊的群體始終關注鄧州、情系鄧州,那就是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鄧姓。

    經過兩千多年遷徙、繁衍,鄧氏后裔如今遍布全國,甚至世界各地。千百年來,各地鄧姓族譜編撰時間不一、地點各異,卻都記述著他們與鄧國、鄧州的淵源。

    臺灣《鄧氏族譜》稱:“臺灣鄧氏始祖鄧顯祖,明代末年,由江西宜黃縣經福建移居臺灣。鄧顯祖的先祖由鄧州遷徙新野,后由新野經江西、福建而遷入廣東、香港。再由福建、廣東等遷入臺灣繁衍發展。”

    馬來西亞鄧威廉的《鄧氏家譜》稱:“鄧氏家族之太始祖乃商王武丁叔父曼公德陽,被武丁封為鄧侯,賜曼公為鄧姓。鄧氏家族由此繁衍生息。”

    河南洛陽鄧功舉《鄧氏家譜》稱:“吾族以鄧為氏者蓋三千余年矣”,“窮流溯源,大率自南陽而遷江西,由江西而遷洪洞,從洪洞而遷廟頭也。”

    四川廣安《鄧氏家譜》稱:“吾姓始于鄧國,盛于高密(指東漢新野人、云臺二十八將之首、高密侯鄧禹)。”

    香港鄧氏宗親會會徽兩側,則是這樣一副對聯:“溯賜姓于殷商,鄧國之衣冠如昨;紀封侯于東漢,云臺之軍令猶新。”

    字里行間,故國之思昭然可見。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03-21)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