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一輛艱難行進的面包車里,看著近在咫尺的熱鬧,心中卻靜若止水,一心想著“三蘇墳”的寂寞,默念著蘇軾“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
這首《獄中寄子由》詩,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關押在開封監獄時,感覺自己將不久于人世,惶恐匆忙間寫給弟弟蘇轍的。后人猜測詩句中的“是處青山”指的是安徽湖州,可最終蘇軾沒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沒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沒有葬在他曾經被貶謫的地方,而是葬在了河南郟縣,給世人留下了千古難解之謎,也給郟縣平添了一種厚重。
郟縣文化積淀豐厚,可不知緣何知名度卻不高,知道蘇軾、蘇轍兄弟葬在郟縣的人就更少了。去年夏天,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孝燮先生隨同古建筑專家羅哲文等到郟縣訪問,就曾感嘆自己孤陋寡聞,到了郟縣才知道蘇軾兄弟葬在這里。
“三蘇墳”坐落在郟縣茨笆鄉蘇墳村東南隅,距縣城23公里。此地宋時屬汝州郟城鈞臺鄉上瑞里,蘇軾、蘇轍兄弟葬此后就改稱蘇墳村了。“三蘇墳”處在許(昌)洛(陽)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對汝水曠川。“三蘇墳”東西的兩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兩道劍眉。據郟縣縣志記載,蘇軾生前多次路過此地,見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形似類其鄉”,“美似家鄉峨眉山”,就有了終老于此的愿望。公元1101年,蘇軾病死于常州,臨終前,他給弟弟蘇轍寫信說:“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為我銘。”第二年,蘇轍和蘇軾的幼子蘇過一起遵照遺囑將其從常州移葬于此。蘇軾死前,蘇轍就已經隱居在今天的許昌,謝絕賓客,閉門著書。蘇軾遷葬小峨眉后,蘇過也遷到許昌定居,每年到父親的墳上祭祀。蘇軾、蘇轍兄弟一生手足情深,患難與共。蘇轍與夫人史氏相約,死后愿和兄長同葬一處。公元1112年,蘇轍在許昌去世,其子依囑將他葬在蘇軾身邊,從此,這里被稱為二蘇墳。
到了元代至正年間,郟縣縣尹楊允到二蘇墳拜謁。楊允認為蘇軾兄弟之學皆出于其父老泉先生,蘇洵葬在老家四川眉山,相距這里數千里,父子往來好不麻煩,于是在蘇軾、蘇轍兩座墳墓之間為蘇洵建造了衣冠冢,并在附近的廣慶寺里建起了三蘇祠。這就是“三蘇墳”的緣起。
如今的三蘇陵園由三蘇墳、三蘇祠、廣慶寺三部分組成。
記者首先來到廣慶寺。廣慶寺不大,香火也不旺盛,但從寺內的《重修山門碑記》上可知,寺院原是宋仁宗皇帝頒旨修建的。蘇東坡葬在郟縣后,“寺因墳而大顯”,被稱為蘇墳寺。后來,蘇東坡的孫子蘇符在朝廷做禮部侍郎,奏請高宗皇帝將寺名改為廣惠寺。自此之后,廣惠寺僧四時守護蘇墳,每逢蘇氏兄弟的忌日或春秋大祭,都會舉行祭奠儀式。寺院現存的建筑,大多是晚清時重建的,其風格依然保留了元代的特征。但不知什么原因,如今寺院的山門上掛的仍是廣慶寺的牌匾。
廣慶寺的獨特之處是“寺祠合一”,前面的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布局和普通寺院相仿,與廣慶寺合為一體的三蘇祠在寺院的盡頭。如今三蘇祠里仍保存著建于元朝的“三蘇”泥塑坐像,蘇洵居中,蘇軾、蘇轍分列左右。據當地同志介紹,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先生看后評價說,保存如此完好的元代泥塑像在全國極為罕見,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記者在廣慶寺、三蘇祠采訪的時候,幾乎沒有看到什么游客,庭院里冷冷清清的,只有一片幽竹蓊郁成林。三蘇景區管理處副主任張永現告訴我,按說這里的氣候不適合竹子生長,去年試著種了一些,沒想到竟長得如此茂盛。張主任笑著說,也許是東坡先生生前愛竹的緣故吧。
廣慶寺東北方向300多米就是“三蘇墳”了。墳院坐北面南,四周砌有圍墻,大門前神道上的望柱、石獸和文吏均用整塊青石雕刻而成。幾株一摟粗的柏樹據說植于建墓的同時。走過硬山式的門樓,正前方矗立著一座石牌坊,坊柱上刻的正是“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坊額陰刻“青山玉瘞”四字,看落款知是明代進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綗所題。
建坊題字的王尚綗是郟縣人,據史書上記載他也是一個為官清廉、正直敢言的大臣。雖說兩人相距幾百年,但卻有著相似的命運———蘇軾一生多次被貶,王也曾因為得罪權臣被迫辭官,隱居在“三蘇墳”西北的蒼谷山著書立說整整19年。看王尚綗專門選取蘇軾在“烏臺詩案”中寫下的詩句作為坊柱的楹聯就可以理解他郁郁不得志的境況了。
蘇東坡一生受挫多多,“烏臺詩案”是他第一次倒霉。“烏臺”指宋代開封御史衙門所在地。古都長安的御史臺常有烏鴉飛落,因為被稱為“烏臺”,后世遂以“烏臺”代指御史衙門。蘇東坡牽涉其中的這件發生在公元1079年的文字獄案是由御史們發起的,因此稱之為“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的背景是新舊黨爭,黨爭起于變法。王安石為相期間推行的各種新法,不同程度地損害了豪紳地主的利益,實施過程中也有不少弊端。公元1071年,蘇軾向神宗皇帝上書7400言,否定變法,引起王安石不滿。另外蘇軾任考官時,考題中有引用古人影射王安石的內容,王安石對此也很惱怒。王安石起用一批新人組成新黨,排斥以韓琦、司馬光、蘇軾等人為主的舊黨,并下令讓御史們搜集材料,彈劾蘇軾。“烏臺詩案”就是在這種政治環境下產生的。
政敵們為了將蘇東坡置于死地,在他的詩句中尋章摘句,斷章取義,搜集了一堆黑材料向皇上告狀。一個御史摘取蘇東坡《湖州謝上表》中的四句話告他諷刺朝廷,還有一個御史摘取蘇軾詩中60余處文字告他莽撞無理、對皇上不忠,并列出蘇軾該殺的四點理由。案情正式提出后,神宗皇帝并未在意,只是同意讓御史們仔細調查。案件交由御史臺查辦后,蘇軾很快就被革去官職,從湖州押回京師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