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的蘇氏原本是來守墓的,但從什么時候他們不再守墓了?為什么不再守墓了?如今已經沒有人能夠說清這些問題了。
當地同志告訴我,“三蘇墳”保存至今,雖然遭到過數次破壞,但也得到了歷朝歷代有識之士的保護和整修。“三蘇墳”的遭遇套用東坡先生抒寫曠達胸懷的名句“也無風雨也無晴”來說就是:也有風雨也有晴。
北宋滅亡之后,高宗趙構遷都臨安,蘇軾、蘇轍的后代流落四方,蘇家墓地無人管理,日漸荒蕪。
公元1295年,元好問之子元叔儀任汝州知州。元氏父子都非常崇拜三蘇的人品文章,故為蘇墳植樹筑垣。元好問是當時的文學巨匠,歷任鎮平、內鄉、南陽等地縣令,其間他多次到蘇墳拜謁,因此還結識了因為崇拜蘇軾專門寓居在蘇墳旁邊的民間詩人秦簡夫。元好問之子元叔儀一到汝州上任,就馬上著手修葺“三蘇墳”,還號召手下官員都捐資修建墳園,“立門墻以限樵采,樹碑記以表墓所”。元叔儀還請來當時的著名學者、國史院的編修官尚野撰寫碑文記錄此事。之后,郟縣地方官忽欲里赤又為蘇墳“樹碑神道以表之”,并專門辟出祭田,蘇墳才稍稍恢復了一些舊貌。元末至正年間,縣尹楊允在這里建起了“三蘇祠”和蘇洵的衣冠冢。
明成化年間,三蘇的老鄉吳中、吳節兄弟先后考中進士,成為眉山繼蘇氏兄弟進士之后的又一代兄弟進士。吳氏兄弟相繼在河南為官,他們先后捐資為“三蘇”建祠修墓,并在“三蘇墳”種植柏樹3萬多株。吳氏兄弟還把被豪紳侵占的6頃80畝墳地重新要回,又在墳園周圍筑起垣墻。
明末,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轉戰郟縣一帶,其部下吳宗圣等盜挖了蘇軾、蘇轍墓,并把180株蘇墳古柏盡數掠去,這是歷史上“三蘇墳”遭到的最為嚴重的一次破壞。
清順治初年知縣張篤行到“三蘇墳”拜謁的時候,眼前是一片荒蕪的景象,于是他口占一絕:“峨眉黯黯暮云橫,樹盡碑殘野草生。莫道荒村煙火絕,山家今日是清明。”當年蘇墳的破敗可見一斑。張知縣重新為蘇墳植樹建垣,封墓立碑。現在我們看到的蘇洵的墓碑就是張篤行立的。此后,清代許多地方官都對“三蘇墳”進行過增修和補修,今天的“三蘇墳”保留的就是清代的規模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