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平頂山

文豪歸宿三蘇墳(6)

2013/12/7 16:10:31 點擊數: 【字體:



    蘇鐸娃雖然一輩子務農,識字也不多,但對修家譜非常熱衷。老人也說不清楚他們和三蘇的關系,但很熱情地拿出家譜給我們看,從中我們看出了個大概:原來郟縣東、西蘇莊的蘇姓都是蘇轍9世孫蘇勇的后裔。蘇軾、蘇轍兄弟過世以后,他們的子孫大多在許昌居住。靖康之亂后,蘇氏后裔四處流離。元末明初,一部分蘇氏后裔又返遷回許昌附近定居。蘇轍的9世孫蘇勇就是在這個時候遷到郟縣來的,目的就是來為祖先守墓。從家譜上可以看出,蘇氏后裔在中原的聚居地以“蘇”命名的居多,如許昌的蘇橋,郟縣的東、西蘇莊,滎陽的蘇砦、蘇坡,新密的蘇嶺、蘇灣、蘇家窩、蘇家溝,禹州的蘇崗……

    中原蘇姓村落的居民大多自稱三蘇后裔,究竟有多少是附會的,誰也說不清楚。從蘇氏家譜上我們還能看到,蘇軾、蘇轍的子孫還有許多曾經在河南做過官。蘇軾有3個兒子,其中兩個曾在河南做官,長子蘇邁曾任酸棗縣尉,酸棗縣就是今天的延津縣,小兒子蘇過曾任郾城知縣。蘇轍也有3個兒子,并且都在河南任職:蘇遲曾任登封縣丞,蘇適任信陽軍司錄事,蘇遜任蔡州酒官……

    郟縣的蘇氏原本是來守墓的,但從什么時候他們不再守墓了?為什么不再守墓了?如今已經沒有人能夠說清這些問題了。

    當地同志告訴我,“三蘇墳”保存至今,雖然遭到過數次破壞,但也得到了歷朝歷代有識之士的保護和整修。“三蘇墳”的遭遇套用東坡先生抒寫曠達胸懷的名句“也無風雨也無晴”來說就是:也有風雨也有晴。

    北宋滅亡之后,高宗趙構遷都臨安,蘇軾、蘇轍的后代流落四方,蘇家墓地無人管理,日漸荒蕪。

    公元1295年,元好問之子元叔儀任汝州知州。元氏父子都非常崇拜三蘇的人品文章,故為蘇墳植樹筑垣。元好問是當時的文學巨匠,歷任鎮平、內鄉、南陽等地縣令,其間他多次到蘇墳拜謁,因此還結識了因為崇拜蘇軾專門寓居在蘇墳旁邊的民間詩人秦簡夫。元好問之子元叔儀一到汝州上任,就馬上著手修葺“三蘇墳”,還號召手下官員都捐資修建墳園,“立門墻以限樵采,樹碑記以表墓所”。元叔儀還請來當時的著名學者、國史院的編修官尚野撰寫碑文記錄此事。之后,郟縣地方官忽欲里赤又為蘇墳“樹碑神道以表之”,并專門辟出祭田,蘇墳才稍稍恢復了一些舊貌。元末至正年間,縣尹楊允在這里建起了“三蘇祠”和蘇洵的衣冠冢。

    明成化年間,三蘇的老鄉吳中、吳節兄弟先后考中進士,成為眉山繼蘇氏兄弟進士之后的又一代兄弟進士。吳氏兄弟相繼在河南為官,他們先后捐資為“三蘇”建祠修墓,并在“三蘇墳”種植柏樹3萬多株。吳氏兄弟還把被豪紳侵占的6頃80畝墳地重新要回,又在墳園周圍筑起垣墻。

    明末,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轉戰郟縣一帶,其部下吳宗圣等盜挖了蘇軾、蘇轍墓,并把180株蘇墳古柏盡數掠去,這是歷史上“三蘇墳”遭到的最為嚴重的一次破壞。

    清順治初年知縣張篤行到“三蘇墳”拜謁的時候,眼前是一片荒蕪的景象,于是他口占一絕:“峨眉黯黯暮云橫,樹盡碑殘野草生。莫道荒村煙火絕,山家今日是清明。”當年蘇墳的破敗可見一斑。張知縣重新為蘇墳植樹建垣,封墓立碑。現在我們看到的蘇洵的墓碑就是張篤行立的。此后,清代許多地方官都對“三蘇墳”進行過增修和補修,今天的“三蘇墳”保留的就是清代的規模和風格。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2004-11-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