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雞源于唐宋時期,最初出自宮廷。宮廷里有個廚師善于做糟魚,他做的糟魚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喜愛吃,他也因此得到皇上的重賞。這位廚師深感皇恩浩蕩,于是更加用心。在研究改進工藝的過程中,他突發奇想,既然能做成糟魚,為何不能做成糟雞?廚師為自己的想法而興奮不已,他立即用制作糟魚的方法試著制作糟雞。經過近千次的增減材料,終于做成了糟雞。這種雞剛出鍋如一攤爛泥,拿不成個,只有等涼了,才可以拿起來,還得小心翼翼的。糟雞骨肉皆酥,既有北方的五香味,又有南方的甜、咸、麻、辣味。廚師把糟雞獻給皇帝品嘗,皇帝一吃,龍顏大悅,贊不絕口。
自此,糟雞成為宮廷內部的一道名菜。后來,文武官員嘗到糟雞后,也紛紛讓自家的廚師到皇宮里學習制作技術。再后來,和官員有來往的富人家,也有了專門做糟雞的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