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已是初秋,但花還好,綠正濃。正午的陽光被層層翠竹剝離出斑駁的亂影。偶有小鳥從花叢或竹林中竄出直上塔頂,偶有悠閑的鳴叫,猶如一石在平靜的水面上擊出層層漣漪。
但,塔無語,千年如是。他為什么不說話呢?哎,塔頭已去,只剩通體斑駁的塔身。他依如昨天,用半幅殘軀歷經年的滄桑。
無憂寺公園的花、樹、竹,因無憂寺塔而種。公園西的周塔河在塔前打了個彎,逶迤南去。塔后是佛堂,再后是三座房,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寺院,再也沒有了唐宋時的輝煌。
無憂寺在睢縣平崗鎮西,在東漢以前是一座玉皇廟,東漢末年建回廊環繞的寺院,隋朝建五層佛舍利塔,唐朝按中國式建筑,建座北朝南釋道合一的寺院,鼎盛時,大德高僧主持,百里香客云集。但自宋朝寺院進行過一次大修后,氣象日益衰退,元朝寺院開始毀棄,一直到清未,只剩殘塔一座。
無憂寺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平崗鎮黨委書記滑業勛告訴記者,平崗鎮想把這里打造成一個文化旅游景區,現在鎮上啟動的“美麗鄉村”建設建筑全部都是唐代風格,像唐風街、平樂路、平安路都有唐代印記。
在這樣的盛世,相信無憂寺會有復興的春天。
“無憂”之名緣劉秀
在平崗,無人不知無憂寺“無憂”之名的由來。在寺東100米左右就是無憂園小區,小區居民周向奎指著無憂塔告訴記者,劉秀在這里撿了一條命,要不是劉秀在這里躲過一劫,就沒有以后的東漢了。陪同記者采訪的平崗鎮宣委陳孟娟給記者介紹說,因為劉秀在這里躲過了王莽的追殺,性命無憂,所以東漢末年,在廟側建寺的時候,給寺起名為“無憂”。
新莽末年,劉秀以重建漢朝為口號,招兵買馬,與王莽展開決戰。在昆陽大戰中,劉秀遭遇莽軍毀滅性打擊,帶十三騎突圍,一路被追到平崗,僅剩劉秀一人。命懸一線的劉秀忽然見一座破破爛爛的玉皇廟,隨放馬前去,自己側身躲到廟里。劉秀進廟后,忽有幾只蜘蛛迅速吐絲結網,罩住了廟門。待王莽兵趕到,疑劉秀藏于廟內,但見廟門蛛網密結,料定此廟多日無人出入,又隱約聽到前面有戰馬嘶鳴,便直追而去。玉皇廟救了劉秀一命。
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史稱東漢。劉秀執政以后,就命令地方官重建平崗玉皇廟。
東漢末年,丹陽人(今安徽宣城)笮融當上了下邳國相。笮融信佛教,他便利用職權把上邊供應的錢糧大肆興建佛寺。當時襄邑(睢縣)轄區平崗的玉皇廟,離笮融所管屬的地方不遠,且又是開國皇帝劉秀避難的地方,他就命令在玉皇廟一邊蓋一座佛教寺院,所以蓋這所寺院,叫無憂寺。
據載,無憂寺建成時規模相當宏大:上疊全盤,下為重樓,且有樓閣圍繞,實際上,這是一種以層塔為中心,環繞以回廊的佛寺,里面可同時容納三千人。無憂寺建成后,在佛祖誕生日,還舉行浴佛大會,方圓百里的人都來參加,寺院還開全素齋招待前來參加法會的人。每年此日,此處人山人海,一時無二。
隋興唐盛至清廢
“隋興唐盛宋下坡,元毀清廢存半塔?蓱z一時繁榮地,猶如枯樹待春發。”民國一位詩人這樣概括無憂寺。這詩中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遺憾,也有著對后人深深地期許,詩中的況味耐人追尋。
隋文帝出生在寺廟里,從小父母就把他寄托給僧民撫養,所以跟佛教有很深刻的感情。隋文帝曾得到印度僧人進獻的一包佛舍利,仁壽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敕令在天下31州建佛舍利塔,以便分藏。第二年又頒詔,增50州分立佛舍利塔。到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再次下詔,又增30余州立塔。這樣,立舍利塔的州共達110多個。就在這個時候,地處豫州東部的無憂寺在隋文帝敕令下,在原來層塔的基礎上,建造了一座安放佛舍利的五層巨塔,起名無憂寺塔。
唐朝時十分重視佛教。到唐朝晚期,據史書記載:“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那時,無憂寺也達到了空前繁榮昌盛。相傳無憂寺的山門、廟宇、東西廂房等所有唐朝時期的寺院建筑應有盡有,富麗堂皇,方圓百里的佛,道信徒盡在無憂寺內誦經傳道,燒香拜佛,寺院周圍館堂樓閣林立,梵音偈語不絕。
史載,宋朝時對無憂寺進行過一次改建,但因佛教在宋朝開始走下坡路,對佛教的尊崇大不如唐朝,無憂寺的影響也漸漸消了下去。元朝時,由于道家的盛行,無憂寺院開始冷落,并遭到破壞。由于戰火連年,無憂寺至清末民初徹底廢棄,僅存半截塔。這半截塔猶如歷史印記,印證了朝代興替,滄海桑田。
現存的無憂塔僅有三層,上面兩層盡去,每每有人對此抱有極大的興趣,怎么上面兩層就沒有了呢?記者在平崗也問過多個人,后來也查閱了很多資料,但都沒有權威的佐證,當地流傳著兩個不同的版本。
一個是從睢縣人洪廣亮 、徐永峰整理的一個資料中發現的傳說:元朝初期,有一個蓬頭垢面的道士來到無憂寺,他吐字不清地低聲喊著:“邋 、 遢嘍……邋遢嘍……”邋遢是不整潔,不利落的意思,當地群眾以為這位道士是在說他自己,也不在乎。道士轉悠三日,就不見了。三日后夜半三更,突然狂風大作,刮得天昏地暗。待及天明,只見寺院內一片狼藉,最奇怪的是,無憂寺塔尖不見了。人們這才想起,前日來的老道士,圍著塔言語。“邋遢嘍……邋遢嘍……”就是“拉塔嘍……拉塔嘍的意思”!塔尖到底哪里去了?十幾天后,傳來消息,說是在距周塔東南二十五里慈圣集西北八里的河坡上,突然出現一座七層磚塔。塔的模樣與無憂寺塔尖一模一樣,人們這才恍然大悟,無憂寺塔的塔尖被大風刮到了那里。
另一個是當地群眾告訴記者的:據說是當地老年人親眼所到,1930年中原大戰,一名指揮員上到無憂寺塔的頂端,用望遠鏡暸望對方陣地,被對方發現,塔的頂部被炮火轟了一下,上面兩層盡去,只剩下現在的樣子。如果從歷史的角度考慮,這個傳說較為靠譜,如果為真,《睢縣縣志》等相關史料應該有記載,可是史料不祥,誰也不敢妄斷。
現在遺存的三級佛塔,每一級都有相對稱的兩個門,門內迭澀磚可以登臨向處遠眺的迂回樓道。可環繞登梯而上,直到塔頂。考古學家鑒定:因它的建筑時代較早,且建筑形式特色鮮明,藝術精湛,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這引起不少古建筑專家的濃厚興趣。
記者考慮, 塔上面兩層是如何消失的?這要讓古建筑專家從古建筑學的角度去考察,應該是一個科學的渠道。因為,風催的、炮火炸的,塔毀的形式和斷裂面是不一樣的。
無憂塔旁大唐風
平崗鎮位于睢縣南部邊緣地區,在商丘、周口兩市交界處,距縣城22公里。南與太康縣接壤,西隔潮莊鎮與杞縣相望,東南與柘城為鄰,素有“睢縣南大門”之稱,是睢、杞、太、柘結合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了解了平崗的地理位置,你才能了解滑業勛為什么一到平崗就緊緊抓住無憂寺不放。平崗偏居一隅,何以招商?平崗遠離縣城中心,何以為名?套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用在滑業勛的身上也是合適的:“何以解憂,唯有無憂”;瑯I勛說,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打造無憂寺,繁榮大唐風,是平崗的出路所在。
平崗鎮黨委、鎮政府研究決定:進一步開發保護睢縣這個千年古剎無憂寺遺產,拓寬睢縣旅游事業。首先在無憂寺塔旁開發建筑具有唐朝風格的新型社區,并在無憂寺遺址上建設一座集休閑、 建身、娛樂、旅游為一體的無憂寺公園。
如今你走進平崗的新型社區里,仿佛走進唐朝:社區建筑主要是唐朝高脊露柱,出檐古樸的建筑風格,處處給人以古樸莊重,大氣優美,風格別致的感覺。唐風街投入使用后,平崗鎮及周邊縣、鄉各類土特產和花樣小吃將會匯聚于此,這對平崗的發展會產生很大的拉動力。
無憂寺公園將以古無憂寺塔為中心建設,建成后,將展現大唐盛世無憂寺的基本風貌,并恢復無憂寺廟會,實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2012年以來,平崗鎮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興建了占地30多畝的無憂寺公園廣場,同時在公園周圍建起了百果園、百樹園,唐風美景以新的視覺開始展現。
“年年歲歲花不同,明年定會勝今年”。相信,無憂寺的春天可期,平崗的繁榮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