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商丘 >> 走進商丘 >> 印象商丘 >> 瀏覽商丘

回望宋朝時期的商丘

2013/11/18 14:34:12 點擊數: 【字體:

    每次回望商丘的歷史,都像徜徉在一片大森林的邊沿,用一次次地極目遠眺,尋找那一棵棵綴滿商丘文明果實的蒼天大樹。每棵大樹的橫截面上,那一絲絲銅鉤鐵劃般的脈絡,都清晰呈現著不同時期的歲月年輪。每一重年輪的疊壓,形成了商丘的這棵文明大樹; 每一度歲月的風霜,造就了商丘的這片歷史森林。

  商丘自微子筑城以來,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一時一事,一人一物,風吹雨打,潮漲汐落,都在曾經的歷經過程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遺留下久遠的信息。那么,追尋商丘的過程,其實就是漫步一個個朝代、一個個歷史時期的過程,其實就是游歷商丘變化的過程。

  今天,讓我們的腳步走進宋朝時期的商丘。

  橫亙在中國歷史山峰上數百年的大宋一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思想最活躍、政治最開放、文化最開明的一個時期。在宋代,商丘先后稱作宋州、應天、南京等,先為州治,再為府治,后為陪都,使這里具有獨特的政治地位、便利的交通設施、優越的物質條件、珍貴的教育資源。

  一、獨特的政治地位

  宋朝的創立者,是一個叫趙匡胤的人。唐朝以后,中國陷入地方軍閥的混戰之中,有槍就是草頭王,各路諸侯憑借著軍事實力把中國版圖劃分成若干個獨立的小王國,各自為政,亂立山頭,先后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政治格局。當時的后周大將趙匡胤被分封為歸德軍節度使,駐守宋州(商丘)。他看到動蕩的社會現實給老百姓生存、生活、生產帶來的重大損失,看到民聲鼎沸、怨聲載道,遂起圖霸之心。他以宋州為根據地和大本營,經過精心籌劃,合縱連橫,終于在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統天下。他把宋州視為自己的龍興之地,始終念念不忘,遂以“宋”為國號。本來他想在宋州建都,但當時還有西夏王朝是他的心腹大患,為了圖方便起見,他把戰略重點西遷,在汴梁建都,但宋州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卻沒有絲毫的降低。到了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掠走了徽、欽二帝,北宋滅亡。這時的康王趙構在大臣崔孝等人的斡旋和護衛下倉皇逃來,在黃河“泥馬渡康王”,來到了南岸的南京(今商丘)。他驚魂初定,即在南京(今商丘)即位,建立新的宋朝政府,史稱“南宋”。在金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下,他在南京(今商丘)停留僅僅5個月,就逃過長江,到了臨安,繼續偏安一隅,憑著長江天塹,與金國形成了隔江而治的局面。由此來看,當時的兩宋當局確實有著不絕的“商丘情結”,從而也使商丘在整個宋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以一地而興一朝、以一城而扶兩代,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鑒于商丘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力,宋朝當局先后對商丘的戰略定位、行政區劃和管轄權限進行了強化。商丘初名宋州,州治。公元1006年,改宋州為應天府,即“順應天人”之意。公元1014年,宋真宗又親自駕臨商丘,主持隆重的授命儀式,把應天府升格為南京,改圣祖殿為鴻慶殿,并賜宴三日。從此,南京商丘作為節守東南方向的陪都,與東京汴梁、西京長安、北京燕山并稱為“四京”,成為宋朝的政治重鎮、經濟重鎮和軍事重鎮。

  二、便利的交通設施

  商丘自古為戰略要地,在兩宋時期更是“南控江淮,北臨河濟,彭城居其左,汴京連于右,形勝聯絡,足以保障東南,襟喉關陜,為大河南北之要道焉”。其水陸交通網四通八達,可以便捷地通往全國各地。

  在水路方面,隋唐大運河余脈汴河穿境而過,東南方向的物資必須經商丘方能運送到京都等地。而宋代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撐就是海防貿易,占到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清代的朱彝尊曾這樣描述過當時汴河給商丘帶來的交通便利:“商丘,宋之南京也。東都盛時,由汴水浮舟達通津門,三百里而近,車徒之轂五,冠蓋之絡繹,妖童光妓自露臺瓦市而至,樂府之流傳,朝倚聲而夕勾隊于碧堂上……”

  在陸路方面,自景德三年開始,由官方出資重修隋唐時期建成的商丘境內的“馳道”,由彭城沿汴河直達汴京。“馳道”這種先進的交通基礎設施,相當于現在的高速公路,首創于隋煬帝楊廣,主要是皇帝出行專用,沒有皇帝允許,任何人不得擅自馳入,即便是皇族內部人員也不行,否則就是僭越大罪,有殺頭的危險。而宋朝當局重修的商丘境內的這條“馳道”,卻規定任何人都可以行走,不需要交納任何費用,這是當時商丘人在交通上享有的特權。直到現在,商丘人還習慣于把主要道路稱為“官路”。

  三、優越的物質條件

  宋朝時期的商丘,由于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沃野千里,是全國最重要的糧食產地,小麥、水稻、大豆、芝麻等農作物非常豐裕。最為有名的土特產“應天府金桃”天下馳名,被作為貢品為皇家專用。

  商丘擁有發達的紡織業,農村家家植桑養蠶,城鎮絲織作坊林立,生產的絲綢暢銷全國。當時,絲綢屬消費奢侈品,價格昂貴,瀟灑華麗,即便是歐洲的一些皇室大族,也不能輕易穿著。而在商丘,絲綢成為人們最普通的衣料,司馬光曾在文中記載“販夫走卒皆著絲襪。”

  在手工業方面,商丘的許多產品都享譽全國,影響后世。其中名氣最大的是兩個酒類品牌,一個叫桂香酒,屬果酒;一個叫北庫酒,屬發酵酒。其中,北庫酒的初始釀造者,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任歸德軍節度使時,兵駐宋州。由于五代十國時期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即便是軍隊的經費也十分緊張。而酒類產品當時屬于國家專賣,利潤極高,稅賦極重。周世宗出于軍事目的的考慮,允許各地駐軍自設酒庫,自行釀酒,一者滿足數十萬駐軍的自我需求,二者出售以資軍需。趙匡胤抓住這個機遇,率先在軍中設立釀酒作坊,并聘請民間釀酒高手,配制出清香甘醇的美酒。因其儲藏的酒庫位于五大軍庫的北部,故稱“北庫酒”(按當時的行軍習慣,出于安全的角度考慮,軍需物資按不同用途,大都依照五行方位分別存放,北方屬水,酒乃水之精,存于北庫)。趙匡胤好喝酒,并且酒在他的政治軍事生涯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酒后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每一個關鍵時刻,酒都成為他最合適的謀權工具。因此,北宋建立后,由他釀造的北庫酒成為了國酒,影響力延續近百年。像歐陽修知穎州時,看到前任知府留下的幾壇北庫酒,非常高興,專門賦詩以感謝:“北庫酒醪君舊物,西湖煙水我如家”。北庫酒為商丘帶來了豐厚的財富,成為主要的支柱產業。

  四、珍貴的教育資源

  在宋代,由于宋太祖在立國之初就確定了文官政治的治國格局,使后來的歷代政治高層都能夠從自身做起,尊師重教,廣開渠道,為帝國選拔必要的治國人才。教育,成為當時最熱門的一個話題。在這種大的背景和氛圍下,以應天書院為代表的商丘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培養了眾多的才學之士和治國能臣。

  應天書院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最初的名稱叫做“南都學舍”,是宋州楚丘同里的一個貧弱書生楊愨開辦的私人學堂,規模不大,只有十幾個學生。后來,在楊愨、戚同文等人的鼎力協作和精心謀劃下,南都學舍逐漸成了名揚四方的私立學校,到了宋太祖時期開科取士,南都學舍的100多名學生參加科選,登第者50多人,其中宋初的進士許讓、宗度、王礪等人皆出其門下,一時聲震朝野。南都學舍成為天下士人向往的學術圣地,不遠千里慕名而至這里學習的人絡繹不絕,“遠近學者皆歸之”。

  由于南都學舍名聲越來越大,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應天府的紳士曹誠“請以金三百萬建學于先生(楊愨)之廬”,重新修建學舍150間,聚書1500卷,“博延生徒,講習甚盛”。這樣的一個學舍規模,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私立講堂,而是真正成為了具有區域性帶動作用和廣泛影響力的高等學府。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曹誠又主動請求以學舍入官,宋真宗“面可其奏”,并御賜匾額“應天府書院”。從此,應天書院完成了它從民間到官辦的質變過程,與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嵩山的嵩陽書院并稱為“四大書院”,它所擔當的歷史責任也更加凸顯。

  與其他書院相比,應天書院最顯著的特征是得到了官方的整體承認,保留著濃厚的官辦特點。中央政府多次出資予以扶持,不但承擔了教師工資、獎金、伙食補助(當時稱“學儀”、“程儀”、“謝儀”、“聘儀”),并且還給就讀的學生發補貼(當時稱“膏火錢”)、給學習優秀的學生發獎學金(當時稱“花紅”),這就為那些家境貧苦的學子提供了學習的機會。范仲淹就是沖著應天書院的優厚條件,才專程從山東來到這里求學。這種由中央政府在人力、財力上的支持,是一般地方書院所不能得到的優厚待遇,所以宋人曾說:“州郡置學始此”。仁宗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朝廷又將應天書院升格為南京國子監,成為當時全國的最高學府和學術研究中心,在眾多的書院中占盡風流,顯赫一時。

  優越的教育資源和學習條件,為商丘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北宋期間全國共出了63名狀元,其中商丘就占了6人。另外還有許多科場失意,但才華橫溢的、成就卓著的才子,如張方平、戚同文、曹誠、楚昭輔、李惟清、石延年、王懷隱等人,這其中有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醫學家等,僅《宋史》中有傳的應天府士人就達38人,最著名的當然應屬范仲淹。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商丘日報(2012-11-30)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職田井見證范仲淹的“家計”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