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處豫皖蘇魯四省交界之地,但凡這種雞鳴諸省的地方,舌尖上的美味總是很出名的。
十年前到永城采訪,我吃過一回羊腦,覺得鮮美無比,但永城人說,那東西算不得真正的永城美食。
永城飲食文化集南北之風味,融東西之特色,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永城三寶——薛湖牛肉水煎包、永城豆粥、潵(sǎ)湯、永城胡辣湯、芒山鹵羊頭、龍崗燒雞、酂城糟魚、任湖狗肉等聲名遠播,在享受之間品出了歷史和文化,令人回味無窮。
永城當地特產主要有“三辣(辣椒、大蒜、大蔥)一甜(棗干)”、高莊酥梨、芒山大杏、裴橋西瓜、李寨苔干等。
永城辣椒以色艷、肉厚、油多、味美、飄湯等特點揚名海內外,永城豐莊棗干以獨特的風味,在明清時期成為宮廷貢品,被譽為“貢干”。高莊及十八里酥梨,個大核小、清脆無渣、甘甜可口。永城大蒜以獨特工藝制成的大蒜油,風靡國際市場。裴橋西瓜以籽少、沙瓤、皮薄等優點占據蘇魯豫皖的廣大市場。李寨苔干清香可口,成為東南亞人餐桌上的佳肴。
一個區域,多因一個品牌,被世人所矚目。一個地方,多因一種名吃或特產,被大眾所記憶。舌尖上的永城,饕餮美味哉。
“漢興之地”的文化符號
芒碭山是永城的代表符號,也是豫東唯一的山麓,占地14平方公里,素有十三座“仙女峰”之美稱。
芒碭山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代表,它和中國歷史上許多名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芒碭山上古時期為著名的采石場,黃帝曾到此巡視。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會長湯錦程在《安徽湯氏源流》中認為,芒碭山是商湯故里。清代《永城縣志》記載,戰國時墨子曾隱居在芒碭北周狄山,孔子在此避雨,陳勝埋骨在這里,曹操盜墓芒碭,張飛占山建寨,宋江收服芒碭山三雄,闖王李自成在此對壘明軍。
芒碭山之名和文石有關。據《水經注》記載:“獲水又東經碭縣故城北,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顏師古注曰:“以有碭山故名碭郡,碭,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縣名。”
為何稱“芒碭”?大多數人認可的說法是古“芒”與“碭”之合稱。芒乃古邑名,故城在今永城市東北12公里小城子。
秦始皇在古永地設立碭郡。據《碭山縣志》載,公元前225年,秦滅魏,秦始皇以魏國東部和原宋國的數縣置碭郡,治碭城。近日,在芒碭山景區羅帥的引領下,記者于芒山鎮政府北側看到了“碭縣古城址”遺址。殘存的秦漢古城墻近1公里,由黃膠泥土夯筑而成,夯層明顯,城基涵洞可辨。據《永城縣志》載,碭城故城內有校兵場遺址,地下1.5米處曾發掘出制陶、冶鐵、宰殺遺址多處及房基、秦磚漢瓦、銅器、貨幣等。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劉邦一曲《大風歌》,唱盡其芒碭斬蛇起義、建立大漢王國的豪邁情懷。公元前209年,劉邦“隱居于芒碭山澤之間”,招兵買馬,圖謀抗秦。芒碭山的紫氣巖,相傳是當時劉邦藏身的地方。
公元前207年,楚懷王任命劉邦為碭郡長,封其為武安侯,統率碭郡的軍隊。正是以這支部隊為基礎,劉邦受命西進,輕取關中,后又以漢王的名號與項羽爭奪天下,并于公元前202年在長安(今西安)建立西漢王朝。漢文帝劉恒繼位后,在芒碭山主峰南側腳下,建高祖廟,“以歲時祀”。今高祖廟建筑基址處有兩棵銀杏樹,仍綠葉常青;基址南側有劉邦斬蛇碑。
芒碭山還是西漢梁國梁王及王后、大臣埋葬地,至今已發現22座西漢梁國王陵,被國家權威部門和專家稱為“全國分布最為集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漢諸侯王墓群”。
酂城與蕭何封地
酂城鎮位于永城西24公里處,在永城未置縣之前,它作為永地建制之一而存在。商代為酂邑,秦代設酂縣,兩漢襲之。公元1221年升永城縣為永州,酂縣隸屬永州。公元1365年酂縣廢,并入永城縣至今。
陳勝、吳廣起義,攻下的第二個城即是酂城。漢高祖劉邦開創漢室,分封功臣,丞相蕭何“功序第一”,“封于酂”,即此地。蕭何故宅、蕭何祠、蕭何墓清康熙時尚存。“酂臺曉晴”曾經為古永城八景之一。酂城周圍南蕭莊、蕭竹園、蕭樓等近10個村莊的蕭氏族群,據傳為蕭何后裔。
酂城東南隅有造律臺文化遺址,西北有王油坊遺址,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酂城四周圍繞著高高低低的斷壁殘垣,秦漢時期的瓦礫俯拾皆是,這就是古老的酂縣城遺址。現保存有秦漢時期土城墻的東北角,周長三公里。從保留較好的地段測量,墻基寬34米,頂部寬10米、高8米。從城墻橫斷面可見墻內外兩側夯筑,中間填土稍虛,個別地方還夾雜著人骨骼、秦磚漢瓦殘片。
龍亢縣與孔子先代故里
龍崗村位于永城市西32公里,為龍崗鎮政府駐地。始名龍亢,東漢時建龍亢縣,晉代屬酂,隋時劃入永城。“龍亢”之名取自《易經》:“上九:亢龍有悔。”
龍崗是儒圣孔子的五世先代故里。據《永城縣志》載,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在永城芒碭山夫子崖下避雨曬書。孔子為什么要繞遠而行過芒碭?永城市漢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朱繼彪解釋說,因為孔子五代先祖墓在龍亢,此次繞行是要先拜祭龍亢先祖再去見宋國君。根據《河南通志》記載:“孔子五代祖墓,均在酂臺西北之龍亢集南。”1996年春,永城市西城區西關外出土的孔子先代故里碑也鐫刻著:“墓在邑西南龍亢縣”。清代學者王階人在《中州雜俎》中說:“金亂,其七十三代孫,移酂臺龍崗之祖,改葬于夏邑之還鄉里。”目前龍崗村西南隅有孔林遺址;龍崗鎮有孔灣村,并多孔姓之人。
漢魏時期,今龍崗一帶為龍亢縣,隸屬于沛國譙郡,因此稱夏侯惇為沛國譙人。今永城龍崗鎮萬店村,為漢魏名將夏侯嬰、夏侯惇的出生地。據當地群眾講,后因有萬姓在此開店,村故名。據《永城縣志》的記載:“夏侯惇墓:在龍亢集北萬店。”關于此墓,永城市博物館館長李俊山告訴記者,永城市文物部門曾實地做過專題調查。據當地老年人回憶說,民國初期夏侯惇墓冢尚在,后來戰亂時被扒毀,里面的陪葬品等也被整車拉走。
龍崗還是東漢時期“四代御先生、六位帝王師”的桓榮家族和神醫華佗的故里。自桓榮至曾孫桓麟,四代為皇帝經師,前后授漢明、章、和、安、順、桓六帝,可謂帝師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