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文化民俗內涵
2013/10/16 15:58:0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火文化民俗,無論是有形民俗和無形民俗,都體現著睢陽——火文化之鄉民間社會所認同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生活旨趣,同時折射出豐富、復雜的民俗文化內涵。由于長期的歷史演變,火文化的民俗內涵不可能還是早期那種單一的形態,而變成了一種復合形態,涵蓋了社會的諸多內容,包括宗教、信仰、倫理、藝術、民間審美等。
火文化的民俗內涵,不僅僅表現在單一的民俗形式上,同時還表現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故事傳說上。傳統春節期間的“取新火”與“添新土”,正月十五的“賽火把”與“玩鐵花”,傳承歷史久遠的“鉆木取火與保存火種”,一年三次的“朝臺”廟會,平時人們的“敬火、愛火、崇火”習慣等等,都賦予豐富的火文化民俗內涵,且其衍生性又十分廣泛,如“朝臺”廟會期間所展示的民間戲曲、雜技、歌舞、雕塑等藝術文化,民間傳統的生產、生活用品藝術文化等等。而有關火文化的民俗故事傳說,如《燧皇陵傳奇》、《太陽公主送寶石》、《火龍珠和金蚰子》、《借瓷器》、《無字碑》、《火燒錦衣衛》、《火焚亳州》、《火神臺傳奇》、《火神搬家》等,更拓展了人們的思想空間,傳播著人們對火與火神的崇拜,寄托著人們向善向美、懲治邪惡的美好愿望。
1.火文化民俗與故事傳說的形成與睢陽古老的民間原生火崇拜密切相連
生活在遠古時期的人,對于火,從不認識到認識,再到火的發明創造、保存與應用,使其成為人類不可缺少的利于生產、生活的珍貴物種,經歷了一個艱難而又漫長的過程。一萬年前,燧人氏鉆木取火的成功,蘊含著當時人們對于火長久的期盼,凝聚著人類的集體智慧與創造,開啟了中華文明,昭示著人類社會的重大發展與進步,給予人類以空前的驚喜與振奮。火文化的誕生,為火文化民俗的興起,作了漫長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性鋪墊,不能不產生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睢陽人長期沿襲的“鉆木取火”、“火鐮子打火”和“保存火種”的民俗,可以說直接沿襲了火祖燧人氏鉆木取火和火神閼伯為火正為大家保存火種的文化形式。通過太陽公主送寶石而啟發燧人氏以石擊火發明了火的故事傳說演繹,更代表了遠古人類對于火的向往與崇拜,詮釋了火的圣潔與偉大。以至后來,世代相傳的“敬火、愛火、崇火”民俗的逐步形成與完善,與更多的民間故事傳說的廣為流傳,同原生火崇拜雖然具有明顯的一脈相承的特征,但無疑增添了更多的傳承內容與含義。
2.火文化民俗與傳說故事的主題是對火祖、火神的尊敬和崇拜
睢陽,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發源地之一。睢陽人,最懂得和講究報恩報德的理數。古人云:“吃水不忘掘井人。”人們在漫長的對火的渴望與企盼之中,一旦突然有了火的降臨,感受到了火所賜予的幸福與快樂,生發出一種對火的崇拜之時,不能不對火的創始人肅然起敬,以至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睢陽人將通過鉆木取火而發明了火的燧人氏譽之為“火祖”而尊之,把保存火種為人們取火用火提供方便,觀星授時為人們搞好農業生產提供服務的閼伯譽之為“火神”而敬之,且世代相傳成為一種歷史久遠的民間風俗,極其合乎情理。傳說中的“取新火”、“添新土”,是古時睢陽人春節期間對火祖燧人氏的祭拜形式;而“朝臺”民俗,是睢陽人沿襲至今的對火神閼伯的祭拜形式,兩種形式的祭拜先后產生,相距數千年,得到長期的沿襲與傳承,有其更深層次的因素。從推理上說,降福與免災是相對的,互生的。火祖、火神能夠降福于人,同樣能夠免災于人。從相關科學論理上說,精神上的信仰與寄托,是對于心靈的一種暗示、提醒與洗禮,并能夠獲得一種積極的無形的力量。在祭拜火祖、火神的民俗中,同時附以涉及廣泛、靈活多樣、因人而異的祈福禳災的重要內容,無形中會讓人們得到心理上的極大安慰與滿足。這一祈福禳災的內容,在睢陽火文化民俗中自古以來有之,且是其能夠得以永續的主要原因,民俗故事傳說同樣不能超然之外。故事傳說《燧皇陵傳奇》、《火龍珠和金蚰子》以及《無字碑》都有祈福禳災、規勸他人向善的美好暗示。
3.火文化民俗使火文化傳說故事豐富多彩
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人類社會矛盾沖突的加劇,火文化民俗傳說故事與廣闊而又復雜的社會生活緊密交織為一體,進而成為表現社會矛盾、抑惡揚善、弘揚正氣的一種口頭敘事形式。《借瓷器》的傳說應該發生在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的商代中期(約公元前16世紀)或以后,原因很簡單,沒有瓷器的創造、生產與普及,不可能有借瓷器現象的發生;《火神臺傳奇》的故事,至少發生在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宋國宋戴公等三公下世“三陵臺”建成之后,因為“三陵臺”是故事中敘述的一個部件;《火焚亳州》的傳說問世,時序上當更晚一些,因為缺斤少兩行為的發生,肯定在秤的發明之后,而秤又是相傳生活在公元前536年至前448年之間的范蠡的發明創造;有時間記載的故事《無字碑》,記述了發生在東漢光和七年(184)五月的故事,《火燒錦衣衛》記述的是明朝(1368-1644)末年的事。上述五個傳說故事,在發生的時間跨度上說,從最早的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16世紀,經歷了3000多年的歷史;在內容上說,無不打上某一時段歷史的烙印和思想道德的烙印。《借瓷器》通過“宋老漢”和“財主”到燧皇陵借瓷器兩種心態和行為的鮮明對比,褒揚了生活在困境中的“宋老漢”有借有還、不貪外財、知恩圖報、純樸厚道的一面,鞭笞了“財主”貪心不足、無道斂財的丑惡嘴臉。《火神臺傳奇》與《火焚亳州》,在道德的抑揚上與《借瓷器》有相通的一面,狠狠地抨擊和丑化了某些“商人”的貪得無厭,有力地打擊了那些摻雜對假、缺斤少兩、坑害顧客的不義之舉,賦予了“火神爺”除暴安良、懲惡揚善的高貴品質。從傳說中的東漢橋羽陪同蔡邕和曹操游覽睢陽名勝燧皇陵,觀看無字碑,題寫碑文,到傳說中的明朝末年火燒魏忠賢的爪牙錦衣衛,保全了侯執蒲、侯恂、侯恪、余珹、葉廷桂等富有正義感的東林黨人的性命,都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與政治色彩,前者意在勸諫梟雄曹操“掃除群雄,統一天下,造福人類,”而不可圖謀皇位(也許,曹操一世稱雄而終生未帝的史實就源于這則傳說故事的力量);而后者意在說,凡是殘害忠良者都會得到應有的嚴厲懲治。“舉起天上剛正火,燒絕世間不良人。”這副存留在火神臺上方大殿明柱上的對聯,便是對上述傳說故事思想內涵的有力印證。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睢陽網(20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