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臺、鈞州、鈞窯(2)
2013/10/17 14:38:3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郭葆昌《瓷器概說》⑦(歷代名窯)曰:“北宋名窯最多,……鈞(窯建于宋初,在今河南禹縣,其地有鈞臺,因名鈞窯,至今尚存。……”
以上種種可以看出,自明始直至民國,陶瓷界對于鈞窯的起源即有“鈞臺說”、“鈞州說”等不同看法。新中國成立后,學術界亦有鈞窯源于“唐代說”、“北宋說”、“金代說”、“元代說”等不同觀點。“唐代說”依黃 《瓷史》云:“魯山花瓷初不見詠于詩人,惟南卓〈羯鼓錄〉著之,稱宋憬與上論鼓躁曰‘不是青州石,即是魯山花瓷’。元吳萊〈明皇羯鼓歌〉亦言之,有‘宋公守正好宰相,魯山花瓷聞獻躁’之句。魯山縣屬汝州,即宋人所斥為汝器者。”《中國陶瓷史》載:花釉瓷……利用釉的流動,使它出現象窯變一樣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淋漓酣暢,大膽潑辣。似有意,似無意;似有形,似無形。妙趣橫生,變幻莫測,為后來的鈞釉彩斑開啟了先河。……其特征又與宋鈞窯有相似之點,因此有人呼之為“唐鈞”,并看到窯變在釉和裝飾斑點對宋鈞窯的影響。“稱鈞窯與汝窯一樣,同源于唐代花釉瓷。明代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三載:“鈞州有五色窯,即汝窯一類也,窯變則時有之,報國寺觀音像也。”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神垕鈞窯遺址》亦曰:下白峪(位于神后鎮)為唐中晚期至元代的瓷窯遺址。而唐時期的主要產品是黑釉、茶葉末釉及褐黃釉。有的飾以月白釉斑點。由于這些黑釉的彩斑主要呈藍灰色和灰白色,與后來的鈞釉瓷頗為相似,故被稱為“唐鈞”。
1988年5月,禹州市(陽翟)淺井鄉橫山村在唐代陽翟鎮遏兵馬使郭超岸墓中出土了唐花瓷雙系罐3件。其墓志記載,郭超岸死于唐元和二年(公元 807年),葬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證實了禹州生產唐代花瓷的下限。為鈞瓷始于唐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北宋說”以馮先銘先生為代表。其依據是宮內傳世的陳設鈞瓷表,且鈞瓷底款有“奉華”、“宣和”等,是北宋皇宮的殿名。1964年發現的禹縣八卦洞古鈞窯(鈞官窯)遺址支持并完善了“北宋說”,稱鈞窯所建位置因近于當時陽翟縣縣城著名的鈞臺遺址,故命名之。故宮博物院李輝柄《宋代官窯瓷器》也傾向于這種理論:“由于河南禹縣鈞臺窯址的發現和發掘,證明宮內傳世陳設鈞瓷正是鈞臺窯所出,從而對鈞窯創燒年代提出了科學依據。”北宋鈞臺窯理論,因鈞官窯遺址的發掘,成為當今鈞窯理論的主要觀點之一。
“金代說”以陳萬里先生為代表,其《中國青瓷史略》認為:鈞窯的興起與汝窯的衰落有密切的關系。就是說,臨汝窯到了北宋末年,經過靖康之變是毀滅了,而緊鄰著臨汝東北處的大峪店的陽翟縣野豬溝(東距神垕鎮5公里),就燒造了一種不同于臨汝所燒的青釉器。這是在北方金人統治之下,以及元代的100余年間的產物。”著名的鈞瓷學者關松房先生在《金代瓷器與鈞器的問題》一文中亦認為:“鈞州在戰國時為陽翟,到宋代元豐三年以陽翟縣屬潁昌府,金大定二十四年才改為鈞州。鈞窯不叫陽翟,不叫潁昌,也不叫禹州,足見鈞窯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后,這是肯定的。”景德鎮陶瓷研究所編寫的《中國的瓷器》亦認為:“鈞窯就是金瓷的代表,鈞窯是繼汝窯而起的北方最有名的窯。”以金代說為佐證的鈞州窯理論在國內外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成為當今鈞窯理論的觀點之一。
“元代說”的支持者主要為重考證的西方學者。認為鈞瓷在宋代墓葬中不見出土,而多見于元代墓葬與遺址中,且當今國內外博物館等所藏大多為元鈞,從而認定“宋無鈞瓷”,鈞窯創燒于元代。隨著鈞官窯遺址的發掘及神垕鎮下白峪唐花瓷窯址的發現。“元代說”理論的支持者亦大多認同于其他觀點。
通過認真地考證、分析鈞臺、鈞州的淵源及變遷,可以看出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鈞臺源于夏啟,地處禹境三峰山東南之鈞臺陂;鈞州始于金大定二十四年,源于潁川境內有鈞臺遺址;禹王廟建于少康,歷代多次重建,清康熙年間知州于國壁建禹王廟山門,稱遷建古鈞臺于禹州城內。
根據以上禹州歷史及建置變革的事實,辯證分析鈞窯起源的“唐代說”、“北宋說”、“金代說”及鈞瓷命名的“鈞臺說”“鈞州說”,并以近現代考古發現為佐證,筆名認為:鈞窯源于唐代花瓷窯,鈞瓷命名的文化背景為鈞臺,命名的下限為明代。需要更正的是,以鈞臺命名鈞瓷,決非禹州城內鈞官窯西側古鈞臺街之鈞臺,因為在宋代、明代之陽翟、鈞州城內尚無禹王廟之山門,禹州城內的古鈞臺始于清康熙年間,盛燒于北宋微宗年間的鈞臺窯,不可能命名于遷建于清康熙年間的古鈞臺,只能源于夏代建于三峰山東南鈞臺陂之鈞臺,此當為鈞窯,始于唐,盛于宋的正確釋義。
另外,以上對鈞窯,鈞瓷淵源的考證尚不能填補宋、金、元時期鈞瓷命名的空缺,有瓷學專家稱窯器造于北宋者名陽翟窯,以造于南宋時的金朝瓷器為鈞窯,尚缺乏文獻及考古成果的支持。“鈞”等于“君”的“君窯”理論亦有商榷之處,需要更多的鈞瓷學者的進一步研究及論證。【原標題:鈞臺、鈞州、鈞窯】
注:①酈道元著,王國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
②《禹州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③《瓷史》編于清朝末年
④《宣德鼎彝譜》編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
⑤《古玩指南》編于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
⑥《景德鎮陶錄》撰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
⑦《瓷器概說》編于20世紀30年代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禹州市情網 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