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發展的的沉浮(8)
2012/7/30 16:18:3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技藝高的技工,群英薈萃,研制鈞瓷。1958年5月5日公私合營豫西瓷廠與地方國營豫興瓷廠合并,定名為地方國營禹縣神垕瓷廠。
鈞瓷廠在河南省輕工業廳李志伊等工程技術人員指導下,藝人和工程技術人員相結合,邊試驗、邊研究、邊試燒、邊總結。通過123窯次的試驗,初步找到了窯變成色的門路,攻破了“十窯九不成”的難關,并運用倒焰窯以還原焰燒成五光十色的窯變鈞瓷。當時品種有壇子瓶、雙耳花瓶、將軍盔、魚捕尊、雙耳八釘瓶、浮雕大盤等。釉色紅若胭脂,紫若玫瑰,雖不及宋代鈞瓷色質玉潤,但卻打開了鈞瓷窯變技術的大門。
鈞瓷成形除保留傳統手拉坯外,還用石膏模注漿成形,不但提高產量,并可使傳統造型品種大批投入生產。工藝過程中采用濃度計測試釉料濃度,以蕩釉、浸釉和刷釉方法施釉。用光學高溫計、釉錐和熱電耦測試窯爐溫度。并對胎、釉和原料進行全面的化學分析,從頁提高了產品質量和成品合格率。經過鈞瓷藝人的努力,試燒出一批朱砂紅、茄皮紫、魚肚白等名貴產品。次年5月與天津口岸簽訂合同,出口產品450件。
1958年,在大躍進的影響下,把剛建立起的鈞瓷專業廠,并入地方國營禹縣神垕瓷廠,成為一個車間,又要求鈞瓷也大放“高產衛星”,工人日夜加班“連軸轉”,用100立方米大窯燒天藍釉鈞瓷,只求數量忽視了質量。
1961年,貫徹上級“高速鞏固、充這、提高”的方針,神垕鎮大躍進時期合并起來的三個瓷廠又重新分開,地方國營禹縣瓷廠、禹縣神垕第一陶瓷生產合作社又重整旗鼓,恢復鈞瓷生產。為加強古陶瓷生產的領導,河南省建立恢復古陶瓷委員會,省工礦研究所的化驗設備調撥給地方國營禹縣瓷廠,對鈞瓷進行化學分析。并派出人員外出走訪專家,學習技術。抽調專業技術人員,設置試驗機構,有領導、有計劃、扎扎實實地進行鈞瓷試驗和小批量生產。為了調動老藝人積極性,在生活上對他們實行“特需”照顧,安排子女進廠隨父學藝,繼承父輩傳統技術。在老藝人和技術人員積極努力下,鈞瓷研制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對月白、鈞紅、鈞花、天青等名貴釉色別致,接近宋代上乘鈞紅釉風格。通過調試和改變燒成條件,找到了燒天藍釉的工藝方法,其產品古相加柔潤,醋似古鈞。同時在胎骨、燒成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這個時期的產品至今各廠展室均有收藏,很受中外陶瓷界的青睞。正當鈞瓷生產穩步發展之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鈞瓷生產遭到嚴重的沖擊,在“破四舊”的口號下,仿古的鈞瓷造型被毀掉,有的鈞瓷技術人員被批斗,有的老藝人被勒令回家,鈞瓷生產又趨于低潮。
1979年以后,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力發展經濟,使歷遭厄運的鈞瓷又回到絢麗的春天。由于我國對外貿易的嗇,鈞瓷的國際市場日益擴大;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與提高以及旅游業的開展,國內對鈞瓷的需要量也顯著增加,因而大大促進了鈞瓷生產的發展。原有廠家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新的廠家不斷增加,出現了全民(企業)`集體(企業)和個體專業戶,大上鈞瓷的新局面,使1979年的鈞瓷產量比1956年提高了20倍,1988年的鈞瓷產量達到100萬件,比1979年又翻了三番。由于國家在“尊重知識”、“重視人才”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制定了有關政策,把“文化大革命”中被迫退休的老藝人請回重操舊業,對受迫害的工程技術人員給予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充分調動了鈞瓷匠師們的積極性,他們可以大顯身手,各顯其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于鈞瓷事業,設計出不少新的造型,配出多種好的釉料,燒制出一批名貴的珍品,于1984年獲得了國家的最高獎賞——金杯獎。隨著鈞瓷銷量的日益增加,個體鈞瓷廠家也日漸增多,在市場競爭大潮中,進一步促進了鈞瓷技術的提高。現在禹州市的鈞瓷,不但生產盛況空前,品種多樣,釉色美觀,而且市場廣闊,使昔日貢品,今日為國內外廣大群眾所享用,真可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原標題:鈞瓷發展的的沉浮】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陶瓷網 200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