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第七個中國文化遺產日。
作為中華文明版圖中的大城市,許昌城市底蘊深厚,現擁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9處。同時,這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非常豐富,鈞瓷燒制技藝、禹州藥會和越調分別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果說,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祖宗留給我們的特殊記憶,那么,伴隨著城市的發展歷程,文化遺產更成為民族文化歷經風雨洗禮的見證。在建設文化強市的號角聲中,如何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不僅關系著我們對精神家園的守護,也將直接影響著城市文化特質的彰顯。
6月5日,在第七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記者對我市文化遺產的現狀進行了采訪,同時請有關專家就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和傳承進行了深入探討。
現狀:文物資源燦若明珠, 保護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6月5日,風輕云淡,記者走進位于市區八一路與魏文路交叉口的董妃苑。
夏日的董妃苑很安靜,樹木郁郁蔥蔥,小路蜿蜒曲折,由于時值正午,游人很少,更添幾分靜謐。在董妃墓上,構樹婆娑搖曳,與墳墓周邊的漢白玉欄桿相映成趣,更是讓人感覺到一份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隨行的市文新局副調研員毛德新告訴記者,在2005年之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不僅董妃墓的周遭環境顯得破敗不堪,而且董妃墓的水土流失也非常嚴重,瀕臨湮滅。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市委、市政府不僅對墓冢進行了有效修繕,而且依托此墓建成了集文化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董妃苑,成為我市一處新的人文景觀。
可以說,董妃墓的前后變化,正是我市不斷推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的一個生動縮影。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許昌歷史文化悠久,文明進程從未間斷,境內的遠古“許昌人”、早期夏文化世人矚目,三國文化、鈞瓷文化、蠟梅文化積淀深厚,獨具特色。
文化孕育了城市鐘靈毓秀的氣質,歷史積淀了城市豐厚綿延的底蘊。據了解,作為城市發展的見證,許昌的文化遺產可謂星羅棋布、燦若星河。經許昌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發現,全市有不可移動文物3812處,經各級政府核定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有32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9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61處。全市已開發利用的古跡有許昌文峰塔、春秋樓、灞陵橋關帝廟、董妃墓、許州府衙等10余處,其中灞陵橋景區、春秋樓景區已成為宣傳展示許昌三國曹魏文化的3A級文物景區。
同時,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詳細調查后得知,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鈞瓷燒制技藝、禹州藥會、越調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3項,大禹神話傳說、葛天氏傳說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5項,吳道子傳說、杜寨書會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41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44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覆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各大門類,不僅種類豐富,而且顯示了濃厚的地域特色。
“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我們及時對文化遺產進行了保護和申報,目前全市的文物資源都已完成了基礎保護工作。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全市現有國有文物收藏單位8家,館藏文物10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5000多件。”毛德新介紹,“我市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數量之多、門類之全、品位之高在全省名列前茅。”
隱憂:保護意識亟待提高, 非遺傳承依然任重道遠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得益于全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高度關注,文化發展迎來了良好機遇期,但是相較于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如何保護好文化遺產并將之發揚光大,仍是擺在現代人面前的一個艱巨課題。
“文物保護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資金不足。”談及文物保護的難題,市文新局文?瓶崎L李彩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各級文物的修繕和維護,都需要大筆資金。雖然我市早已明確要將文物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但時至今日,我市還有部分縣(市)沒有將文物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致使一些瀕危古建筑得不到及時維修,面臨坍塌。同時,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一些地方文物安防意識缺乏,甚至有的省級保護文物因缺少看護費而無人看護,處境令人憂慮。
對于文物保護,毛德新表達了同樣的憂慮。他表示,由于一些地方領導和部門文物保護觀念淡薄,致使建設性破壞文物事件時有發生。“文物保護并不能帶來經濟繁榮和發展,對地方經濟建設沒有多大作用”的偏見和認識還存在。“同時,在自身隊伍建設中,文物保護的專業人才明顯不足,也是制約文物保護與利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同樣具有見證歷史和承載文化功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和發展工作上,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而言,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市群藝館副館長蔡偉京說,當前我市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后繼乏人,一些傳統技藝、習俗面臨滅絕危險,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處于關鍵階段。
6月6日,在陳氏皮影傳承人陳志國的家中,陳志國正在一張驢皮上雕刻圖案,精心準備著即將赴鄢陵的演出。從藝50多年來,陳志國見證了皮影藝術的興衰。說起當年的盛況,他難掩興奮:“在上世紀70年代,我們一個班子有十幾人,在我的手上舞過形形色色的人物,有英雄好漢,也有鄉野村夫,我們一到村里演出,老百姓像過年似的,十天八天都不讓走。”
但是,讓他最傷心的是,他無力阻止皮影藝術的衰落。“如今,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看戲的大多是老人、孩子,且看的人越來越少了,對這個感興趣的人也越來越少了。”陳志國告訴記者,他一直想成立一個皮影小劇團,但到現在為止,他只找到了兩個徒弟,并且年齡最小的都50多歲了。“不掙錢,大家都不愿意學,F在發展情況好點兒,也有演出,但是沒人演不了,只能演《三打白骨精》這樣的簡單戲。”陳志國說。
像陳氏皮影這樣處境尷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很多。蔡偉京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生產技能、思想觀念、審美情趣和理想追求,是我市人民世代相傳的寶貴文化財富,大多依靠口傳心授,一旦傳承人老去,如果后繼乏人,就是代表著它的消失。
一段戲曲、一場表演、一種手藝、一個節慶、一類民俗、一處建筑……它們見證的,是厚重的歷史;述說的,是鮮活的文化。林林總總的文化遺產,需要的是更多人的關注和支持。
展望:多種途徑保護利用, 讓文化遺產助力城市發展
作為許昌重要的標志性建筑,許昌博物館新館自建成開放以來,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漫步其中,琳瑯滿目的藏品帶你走進許昌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在光影交錯的“許昌人”展廳,市民可以穿越歷史感受遠古的炊煙烽火;在動態版《八十七神仙卷》面前,你可以領略畫圣吳道子筆下的旖旎故事;而在古老的碑石前,你可以用墨汁拓出一片文化的丹青……歷史文化的展示陳列,正在創造性地演繹著現代人的時尚生活。
“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是為了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資源效用,推進城市的經濟和文化建設,確保成果惠及民眾。”毛德新告訴記者,在華夏文明的傳承創新中,文化遺產不僅是保護與傳承的基礎,還是它的內核。如走進博物館,作為歷史智慧的聚集地,館藏文物不僅“書寫”著當年的生活、生產方式,而且它們所蘊含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都是今天我們所獨有的財富,是我們的文化血脈,陶冶著現代人的情操。可以說,許昌博物館新館的建設,是我市保護利用文化遺產的一個最好注腳。
談及今后我市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毛德新表示,在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政府應承擔主導功能,把它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證資金到位;應引導社會各界尤其是有條件有資質的團體、企業與個人投身這項工作;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全民的文化保護自覺性。
而那些口傳心授、一脈相傳的民間絕活兒,更是一座城市的記憶精華。為了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據市文新局社會文化與產業科科長安玉龍介紹,近年來,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方針指導下,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已經成立,并公布了許昌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市級名錄體系已經全部建立。我市積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申報工作,目前全市有2人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9人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憶中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匯編》(許昌卷)的編撰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以后,我市還將繼續加大對文化傳承人的扶持力度,通過扶持等手段,鼓勵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傳播,逐步建立文化傳承機制。
文化遺產,讓城市的歷史以另一種風情走進我們的精神家園,包含了一座城市的價值觀念和感情記憶。這些彰顯城市文化底蘊、彰顯文化特質的文化資源是我們許昌的驕傲,是提升許昌美譽度、知名度,弘揚許昌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毋庸贅言。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文化越來越受到關注的今天,文化遺產一定會在全社會的共同守護下,煥發出歷史上最迷人的光彩。作者:許廷合【原標題:文化遺產:一座城市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