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許昌 >> 走進許昌 >> 印象許昌 >> 瀏覽許昌

黃帝之根在禹州

2013/10/17 14:12:55 點擊數(shù): 【字體: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我們都習慣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然而為什么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許多人說不出個根由。若說到黃帝的身世、黃帝同禹州的關(guān)系,或許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黃帝的父親
   

    黃帝的父親叫少典,是原始社會時期有熊部落的首領(lǐng),后人有的稱之為有熊國,少典便被稱作有熊國國君。所以,大多史料都稱黃帝為有熊氏。古時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稱黃帝為有熊氏,標明黃帝是有熊國國君少典的后裔,也標明原始社會已由母系社會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
   
    有熊部落居住在什么地方呢”
    
    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夏、商時期的地圖上這樣標明:有熊氏地域內(nèi)有兩大地貌特點,南有潁水,北有大隗山。《漢書·地理志》記載:“河南郡有大隗山,蓋壓禹、密、新三縣也。”北魏時候,大地理學家酈道元通過實地踏勘,在他寫的《水經(jīng)注》里確切地說:“大隗山即具茨山也。”《禹州市志》、《禹州市地名志》記述的非常詳細:具茨山就在禹州北部,從萇莊鄉(xiāng)北部的薈萃山起頭,蜿蜒東南行,在淺井鄉(xiāng)北邊的大鴻寨山分為兩支:一支經(jīng)無梁鎮(zhèn)延續(xù)出境 ,在新鄭、長葛兩縣交界處消失;一支由無梁鎮(zhèn)南部,經(jīng)朱閣鄉(xiāng)、郭連鄉(xiāng)進入許昌縣。上古時候沒有我們今天的省、市、縣、鄉(xiāng)的區(qū)域概念,所以《中國歷史地圖集》只能憑借山、水、丘、壑等自然地貌作界線,標明有熊國的地域范圍內(nèi)南有潁水,北有大隗山。禹城西北逍遙觀現(xiàn)存石碑一通,上寫:“城西北四十里逍遙觀者,有熊氏之遺跡也。”可見有熊部族活動的主要區(qū)域就在今禹州市北部大隗山以南、潁水以北、薈萃山以東、古城、郭連以西這大約700平方公里的范圍之內(nèi)。
    
    因此,史稱“禹州古為黃帝之墟”,絕非無稽之談!

    黃帝的出生
    
    戰(zhàn)國時期的哲學家莊子曾說,原始社會時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所以,關(guān)于黃帝的出生有好幾種說法。最通常的說法是,有熊國國君少典娶了有  氏的兩個女兒作妃子,長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寶。有一天,長妃女登在華亭游玩,忽然有一神龍來伴。女登因此懷孕生了炎帝,取名榆罔。傳說他生下來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長全了牙齒,三歲便學會了許多種莊稼的知識。但是,因為他相貌長得很丑,“牛首人身”,脾氣又暴,少典不大喜愛,就把他和女登母子倆養(yǎng)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長大后就以水為姓,姓姜。
    
    再說少典的次妃附寶,有一天到郊外游玩,忽遇暴雨,有大電光纏身,許久才離開,繞北斗而去。結(jié)果,附寶感而受孕,懷胎25個月,生下黃帝,起名叫云。黃帝長得“河目龍顏”,落地能語,性情和善,很受少典國君的喜愛,就帶著他和附寶一同住在陰水河邊。附寶生就的美容麗質(zhì),非常動人,被人們呼為美姬。她常在陰水邊洗衣淘菜,人們見多了,就把這段河叫成了姬水。黃帝長大之后,便也以姬水為姓,名叫姬云。

    炎黃聯(lián)盟
    
    炎帝姜榆罔長大之后,剽悍勇武,智慧過人,便做了部落首領(lǐng),以“牛”為圖騰,標記于旗幟之上。巫師說他以火德旺,所以稱作炎帝。據(jù)說炎帝有一條神鞭,名叫“赭鞭”,用它抽打各種野草,野草便顯出藥性。炎帝為了驗證這些藥草有毒無毒,是熱性還是寒性,到底能治啥病,就親自嘗百草,試其效用,為氏族百姓防病治病。因而炎帝氏族的人,個個身強力壯,迅速繁衍壯大,成為渭水流域最有實力的部族。于是,炎帝便率領(lǐng)他的部族沿渭水、黃河東遷,經(jīng)河北、河南、湖北,還到過山東曲阜,打敗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后“定都于陳”,即今河南省淮陽縣。
    
    黃帝姬云長大之后,身高九尺開外。他為人敦厚樸實,好施仁義,很受部族人民尊崇,被擁戴為部落酋長,成了有熊國的繼承人。他利用姬河兩岸天然的地理優(yōu)勢,與豐富的物產(chǎn)資源,鼓勵部族民眾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親自教百姓播五谷,植草木,馴養(yǎng)豬、牛、羊、狗等,使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強盛起來。周圍許多弱小部落見他好行仁義,以鄰為友,能團結(jié)人,就紛紛前來投奔歸順,使有熊部族逐漸成為中原地區(qū)最強大的部族。巫師說他“以土德王天下”,土是黃色,所以叫黃帝。
    
    當時,長江流域也涌現(xiàn)出一個比較強大的部族,叫“九黎”部族。“九黎”部族的首領(lǐng)叫蚩尤,兄弟81人,個個能征善戰(zhàn),強悍兇猛,善使刀、戟、弓、弩等鋒利武器。蚩尤性殘暴,喜搏斗,見炎帝自渭水南下,他便率部族北上,與炎帝爭搶地盤,大戰(zhàn)于陳州,炎帝力不能敵,敗走山東曲阜;蚩尤追至曲阜,炎帝又敗退到河北阪泉;蚩尤繼續(xù)追擊,炎帝又逃往涿鹿。此時涿鹿已是黃帝部族的勢力范圍,便派使者說服炎帝歸順,炎帝不聽,反而與黃帝大戰(zhàn)于阪泉,結(jié)果三戰(zhàn)三敗,只得歸順黃帝,遂訂盟于邙山,共討蚩尤。黃帝親自帶兵出戰(zhàn),率領(lǐng)以熊、羆(pí皮)、貔(pí皮)、貅(xiū休)、  (chu初)、虎為圖騰的六個部落,向蚩

    尤猛攻。傳說蚩尤是“銅頭鐵額,食沙吐火”,大概是佩戴了盔甲,一般人難以制勝。然而黃帝部族在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的同時,也早已發(fā)展了采礦和冶凍,平時操練兵馬用的都是鐵制干戈,所以對蚩尤的“銅頭鐵額”一點也不以為奇。蚩尤眼見殺得難解難分,就施展魔法,以鼻孔噴出團團濃霧,剎時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一直延續(xù)了三天。黃帝的部眾一時都迷失了方向,分不清東南西北,軍心開始浮動。蚩尤的部眾則精神大振,乘勢兇猛沖殺。黃帝當即命令風后制作了一輛指南車,車上站著一個鐵制的小人,伸出手臂指向南方。黃帝部眾立刻辨明了方向,六大部落頓時情緒激昂,奮力沖出重霧,直殺得九黎部族“尸橫遍野,血水漂杵”,最終擒殺了蚩尤。

    黃帝的功勛
    
    黃帝戰(zhàn)敗蚩尤之后,長江流域的其他部族紛紛歸順黃帝,黃帝便在釜山大會天下諸候(即部落酋長),被推舉為天子,完成了統(tǒng)一中華的不朽功勛。同時制定了華夏民族統(tǒng)一的圖騰標幟,也就是旗幟。當時有人建議仍以有熊部族的“熊”為圖騰,黃帝否定了這個建議。他認為,以“熊”為圖騰將傷害新歸順的各部族的感情。為了團結(jié)這些部族,他提出以蛇為主體,以魚鱗為鱗,以龜尾為尾,以獅頭為頭,以鹿角為角,以鷹爪為爪,并命名這個表示各個部族大團結(jié)的新圖騰叫“龍”。后世所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即由此而來。
       
    史載“黃帝三十而婚”。他選妃重在功德,而不重容貌。他有四個妻子,數(shù)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功勞最大。嫘祖發(fā)明了植桑、養(yǎng)蠶,嫫母發(fā)明了繅絲、織布。在她們的倡導下,人們逐漸擺脫了以樹葉、獸皮遮體的原始生活,穿上了柔軟、溫暖、華麗的衣裳。
    
    黃帝很重視人才。他知人善任,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一技之長,搞了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命倉頡造字;命伯高采礦煉銅;命寧封子制陶器;命赤將做木器、釜灶;命邑夷制車;命共鼓制舟楫;命容戎(róng榮)定歷法;命隸首興算數(shù);命伶?zhèn)愡x音律;命榮猿鑄鐘;命羲和與常儀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規(guī)律;命歧伯與雷公編醫(yī)經(jīng);還有宮室、器皿、棺槨(guǒ果)等許多發(fā)明,所以后人贊譽他“能成命百物”。盡管許多發(fā)明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還非常原始簡樸,但在五千多年前,人類由長期蠻荒愚昧的狀態(tài)中逐步過渡到文明之光初露的時刻,能以高度的勤勞與智慧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那些先進的生產(chǎn)、生活工具,該是多么不易,多么珍貴啊!何況,有些發(fā)明,經(jīng)五千年歷史考驗,至今仍在為子孫后代造福,甚到成了全球人類文明社會的共同財富。

    黃帝的遺跡
    
    黃帝在禹州遺跡很多,大體分布于南、北、中三個區(qū)域。尤其是城北具茨山上,現(xiàn)存有黃帝的各種遺跡幾十處,被稱為“黃帝遺跡群”。
    
    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莊周(前369—前280),在他的著作《徐無鬼篇》中記載了黃帝見大隗于具茨山的故事。大隗是一個很有治國才能的人,黃帝聽說了他的才干,就帶領(lǐng)著方明、昌寓、張若等六人前去拜訪。在具茨山下一條山溝里,七個人都迷了路,見旁邊有一位牧馬童子,就問他知不知道具茨山?牧童說:“知道。”又問他知不知道有一個叫大隗的人?牧童說:“知道”。黃帝見這牧童年紀雖小,出語不凡,就問他:“你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嗎?”牧童說:“治理天下跟我這牧馬的道理一樣,唯去其害馬者而已!”黃帝心想:“連經(jīng)常見到大隗的牧馬童子都這么有見識,大隗的學問可見更不得了啦!”于是更加思賢若渴,急忙拜別牧馬童子,按照他的指點,在具茨山中找到了大隗。后來大隗便成了黃帝身邊的重臣。黃帝回來再找牧馬童子時,已經(jīng)找不到了。從此這條溝便叫做馬溝,即今淺井鄉(xiāng)馬溝村。馬溝河穿村而過,兩岸多石砌窯垌,南北主街長300米,居民近200戶。這里至今流傳著“黃帝具茨訪大隗”的故事。正因為大隗曾住在具茨山,所以也有人把具茨山叫做大隗山。大隗山群峰躦涌,所以叫“大隗層巒”,自古為禹州八景之一。大隗在禹州影響深遠,近年出土的唐宋石刻表明,今無梁一帶在唐宋時期仍叫“大隗鄉(xiāng)”。
     
    具茨山下有一條河叫具茨河,發(fā)源于無梁龍門溝,流經(jīng)古城鎮(zhèn)、郭連鄉(xiāng)、山貨鄉(xiāng)而注入清潩河,也叫潩 水,就是史書記載的姬水。古代同音假借,以 潩 (Yì)代姬(Jì),演變成了潩水。
    
    據(jù)說這里就是黃帝幼年同母親附寶長期居住的地方。
    
    北魏水文地理學家酈道元(466—527)在經(jīng)過大量實地勘察后寫的《水經(jīng)注》里說:“黃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圖于華蓋童子。”“芝”是一種菌類植物,可以食用,亦可藥用,靈芝就是其一種。如今,在具茨山向陽坡的山半腰尚遺存有一個天然洞穴,群眾叫它“神芝洞”。傳說黃帝曾在這洞里整理出一本《本草》,輯錄了許多可供食用和藥用的菌類圖譜,流傳于世間。
    
    《莊子·在宥篇》還說:“黃帝十九年,見廣成子于崆峒山。”崆峒山在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淺井與萇莊兩鄉(xiāng)交界處,東西走向,海拔669米,東有青龍山、火石山,東北有愛鶴坪,東南有耬鏵山,南有殿山,西有化山,群峰競峙,崗嶺交錯。廣成子是古時候一個很有知識的哲人。黃帝早年為了給本氏族群眾治病,需要到圓丘山采一種藥,但是山上多大蛇,人不敢上。廣成子就教他一個方法,把周身涂滿雄黃,眾蛇聞而避之。后來,廣成子隱居崆峒山,修道而成仙。黃帝立為天子后,聽說廣成子居崆峒,便登山見廣成子,求問天地之“至道”,以促使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廣成子于是便傳黃帝以“自然”之經(jīng),告訴他“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要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善調(diào)陰陽,使之和暢,即可安民強國。黃帝死后,便有《自然經(jīng)》傳世。黃帝暮年,一心想入山修道,所以便帶了元妃嫘(léi累)祖娘娘,在淺井鄉(xiāng)散駕村辭別群臣,散駕登山,再訪廣成子,退隱逍遙觀。至今這里還留有黃帝“問道處”、“得道庵”、“廣成子廟”、“娘娘蛋坡”和’大仙觀”等許多遺跡。

    司馬遷說: “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 這四位重臣當中,有三位都脫穎于禹州這塊古老土地的原始部落 。
    
    風后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居于具茨河上游。有一天,黃帝做了一個夢,夢見大風吹盡了天下塵垢。夢醒之后,黃帝自忖道:“風是號令風行的意思,垢刮去土,后還在,難道有姓風名后的人可以幫助我執(zhí)政嗎?”于是他四處訪賢,終于在龍門溝訪得了風后,封他為相,統(tǒng)領(lǐng)攻戰(zhàn)。風后遂制五旗:東方是青龍,南方是朱雀,西方是白虎,北方是玄蛇,中央是黃龍,用以區(qū)別各部,打起仗來井然有序,攻守自如。現(xiàn)在無梁鎮(zhèn)西北3.5公里的封王寨原名本叫“風王寨”,寨后的鳳凰山也由“風王山”演繹而來。后來風后的食邑也封在這里,所以禹州城關(guān)北大街就建了一座“迎風閣”,表示迎送風后的意思。
    
    力牧其實就是黃帝馬溝問路遇見過的牧馬童子。當時黃帝見他小小年紀卻頗有見識,而且談吐不俗,自覺非常驚異。待訪罷大隗歸來,忽然夢見一人手執(zhí)千鈞之弩,驅(qū)趕上萬群羊放牧。黃帝突然醒悟:“手執(zhí)千鈞之弓者,大力也;驅(qū)趕上萬群羊者,善牧也,莫非正應(yīng)在那牧馬童子身上?他應(yīng)該就是姓力名牧的人。”于是訪得力牧,進以為將,為黃帝統(tǒng)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城東北16公里饅頭山北側(cè)、洪河東岸的大木場,傳說就是當年力牧放羊的大牧場。后來人們砍伐山上的樹木在牧場停放,等汛期洪水來了,利用洪河(即今紅水河)外運,這里便叫成了大木場 。
    
    大鴻部落據(jù)說原本住在今鳩山鄉(xiāng)大鴻寨風景游覽區(qū)。“坷垃垛”就是大鴻先民們抵御外來入侵者留下的遺跡。位于大鴻寨山東南30公里的鴻暢鎮(zhèn),則是大鴻部落東遷后的聚居地。

    具茨山是黃帝屯兵聚將、訪賢問道的軍事根據(jù)地。大鴻、大隗、風后、力牧、常先等黃帝重臣,在山上都設(shè)有兵塞。具茨山主峰為大鴻寨,海拔788米,是大鴻屯兵處,地勢險峻,萬夫莫克。再往東是風后頂,海拔765米,是伏牛山脈最東面的一座高山。自此向東,廣袤的豫中、豫東平原,再沒有比它更高的山了,素有“中天一柱”之稱。
    
    風后頂南坡至今保留有風后城城墻十余華里。城墻依山勢而建,全部用石塊砌成,高6米,厚2米,高大雄偉,險峻異常,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敵。沿城而上,還時時能夠看到大片大片當年營盤遺留的斷壁殘垣,以及古老的石球、石矛等兵器。山頂還保留有“黃帝御花苑”、“黃帝女兒梳妝臺”、“黃帝訪賢石”和與黃帝有關(guān)的石凳、石案、石床、植物、山泉等 自然景觀。
    
    據(jù)史書記載,至遲在春秋晚期,人們就開始在這里舉行登山拜祖活動。寺、廟、宮、觀等祭祀紀念建筑歷代都有修建。保存至今的軒轅廟、黃帝祠、幽勝宮、逍遙觀等,均為明代以前所建。位于山頂?shù)能庌@廟大殿,全部建筑構(gòu)件均為石料:石墻、石梁、石柱、石椽、石檁、石窗……殿內(nèi)陳列黃帝塑像,上懸兩塊匾額,一塊是“人文初祖”,另一塊是“功德齊天”。
    
    許多海內(nèi)外游客參觀過具茨山游覽區(qū)后,無限感慨地說:“具茨山既有華山之險,又有泰山之神,更有黃山之秀,是炎黃子孫登山祭祖的最佳去處!”

    注:

    ①《中國神話資料萃編》  袁珂、周明編  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5年版

    ②《史記·五帝本紀》  司馬遷著  商務(wù)印書館  1958年影印本

    ③《中國歷代帝王錄》  楊劍宇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

    ④《炎黃二帝歷史考略》  黃帝文化研究會編  《河南旅游》1991年第4期

    ⑤《黃帝故里·故都》  喬志敏  《河南旅游》1991年第4期

    ⑥《中國神話傳說辭典》  袁珂編著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

    ⑦《神仙世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版

    ⑧《中國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  地圖出版社  1982年版

    ⑨《黃帝故里文化》  劉文學等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⑩《禹州名人名勝》  郭水林編  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2年版
 
    ⑾禹縣志》  王  林纂  1935年版
 
    ⑿ 《禹州市地名志》  沈林昌等(內(nèi)部資料)  1988年版
 
    ⒀《中國歷代名人辭典》  南京大學歷史系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⒁ 《炎黃氏族考》  王獻唐  齊魯書社  1985年版

    ⒂ 《黃帝故事地望考》  錢穆  載《禹貢半月刊》第三卷第一期

    ⒃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郭沫若  科學出版社  1964年版

    ⒄ 《炎黃源流史》  何光岳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禹州網(wǎng)(2013-05-02)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