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價百萬”的貧苦木雕“癡人”
2012/8/3 19:49:2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河南省鶴壁市農村。在一間簡陋的平房里,一位梳著花白長發、面容憨厚嚴肅的中年男子正在對一塊圓木進行揣摩。在不太明亮的光線下,他認真比對著幾幅雕刻草圖,不時地用鑿子在木頭上打出輪廓。身邊,幾個小徒弟正在認真雕刻木劍。這位年近不惑的人就是創作了價值數百萬元木雕藝術品的農民木雕藝術家張永彬。
1991年的一天,張永彬來到當地一家老木匠家里串門,發現老木匠正在雕刻一個木頭人。張永彬感覺很有意思,提出把木雕送給他。這句話立刻引起了老木匠的強烈不滿:“費了半天勁做的東西憑什么送給你?有本事你自己也做一個!”張永彬當時不明白,老木匠為什么能拿一個普通的木頭人這么倚老賣老。倔強的他立刻和老木匠斗上了氣:“我一定能雕個東西出來!三年超不過你,我就不姓張!”
就這樣,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的張永彬為了斗一口氣而開始了自己的木雕生涯。他買來了木頭和工具,開始非常認真地研究起了木雕。但是真正接觸之后,他才發現木雕遠沒有想象的簡單。研究圖紙、選擇木料、學用工具,張永彬如同著魔一樣鉆進了木雕的神秘世界。為了木雕,他地也不種,家事也不問,倔強地進行著自己的“事業”。
張永彬對木雕的“癡狂”在當地的村民看來簡直是不務正業。大家都不相信一個從沒有進過藝術學校的人怎么能異想天開地當木雕藝術家,也不相信幾塊木頭能有什么價值。張永彬的妻子董三妹也開始埋怨他太異想天開,不走正道。張永彬不為所動,還專門到浙江地區雪地當地的木雕技術。他買回了幾件木雕作品,準備好好研究一下。但是周圍的環境實在無法讓他靜下心來。于是,他背著家人,偷偷在縣城租了一間房子,在一個深夜帶著自己的所有木雕家當不辭而別。
離開了溫暖的家,張永彬一邊研究木雕還要一邊過日子。他自己架起了簡易爐灶,買來米面自己做飯吃,吃不了幾口就又開始琢磨木雕。為了省錢搞雕刻,他省吃儉用,甚至到了連一袋鹽都買不起的地步。天氣一天天變冷,張永彬的日子也是一天天難過。冬天到來時,他只能用麻袋片將門窗包起來擋風,屋里屋外都要穿著棉衣。在室內工作的他,兩只腳經常凍得沒有知覺,長了凍瘡的雙手幾乎快拿不住工具。春去秋來,年復一年,就是在這種艱難中,張永彬依然堅持研究木雕,因為這已經成為了他的生活。
張永彬不辭而別,可苦了自己的妻子董三妹。她不得不挑起了家庭到重擔,還到處托人打聽丈夫的下落。第二年冬天,當得知丈夫在縣城的住處時,董三妹帶著一雙兒女匆忙前往縣城尋找丈夫。推開丈夫房屋的門,董三妹驚呆了:屋子里遍地碎木片,一片狼藉;鍋和煤氣爐全都熏黑了,鍋里還剩下幾塊糊鍋巴;丈夫身披破棉襖正在雕刻,臉臟得已經看不出模樣。董三妹放聲大哭:“家都不顧,說走就走,你還過不過日子啦?”張永彬此時也愣住了,他沒想到家人會找到這里。看著委屈的妻子和一雙兒女,望著凌亂的屋子,張永彬也難過地問自己:為了木雕,至于嗎?但是他已經無法回頭。張永彬擦干眼淚,塞給妻子一大堆零錢:“給孩子們買點肉吃,今年春節我一定回家過年!”張永彬打發走了家人,繼續埋頭苦干。直到快到年關他回家,總算是和家人過了個像樣的春節。
皇天不負苦心人。歷經兩年多的艱辛摸索,張永彬的木雕《榮國府》終于誕生了。整個木雕作品采取立體鏤刻技術,用一塊木料還原出榮國府內的氣派場景。作品雕法細膩,非常精美地展示了亭臺樓閣的莊重和人物的栩栩如生,生動再現了《紅樓夢》中所描寫的諸如“黛玉葬花”、“寶玉夜讀”、“鬧元宵”等場景,得到了業內人士的一致好評。拿著作品回家的張永彬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還當眾展示了自己的手藝。自此,村民們終于認同了“不務正業”的木雕“癡人”。
此后,張永彬開始了真正的木雕創作。因為沒有上過專業的學校,張永彬的思維沒有學院思想那些條條框框的限制,顯得自由而奔放。一個個木雕作品不僅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還表現出了大膽的創意,仿佛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展現在觀眾面前。張永彬的靈感來自生活,最貼近中國農村的生活,其作品最終自成一派,在多次比賽中嶄露頭角。《二愣子與小寡婦》、《懶漢》、《酒囊飯袋》等系列木雕作品先后獲得了國內、國際多項大獎。
張永彬名氣一下子大了起來,甚至被人稱作“東方畢加索”。但是張永彬的倔強脾氣還是沒改。曾有文化傳播公司出資300余萬購買其全套《百怪》木人雕的產權,被他當面謝絕。按他的話說:“這是我們農民自己的東西,我并沒有想拿它賺錢,就是想給全世界展示一下我們農民的創造力。讓人們知道咱農民也能做出好東西。”在他的心中,木雕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生活,他為之付出了無數血汗,其價值用根本無法傭金前來衡量。
放著好日子不過,還要過著貧苦的日子,這在很多人看來難以理解,但張永彬卻非常樂觀地面對著。他希望2008年能把自己做木雕的心得寫成書,為迎奧運做出自己的貢獻!驹瓨祟}:“身價百萬”的貧苦木雕“癡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嘉實傳媒 2007-5-14 作者:秦濤 潘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