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合:絢爛之至歸于質(zhì)樸
2013/9/13 9:40:48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從禹州市神垕鎮(zhèn)古玩市場入口處往西有一條小路,路依河而成。河中雖已無水,但河道依然,騶虞河的名字,讓人想象出它的古老悠遠。小路不遠處,有一家鈞瓷廠便臨河而建。這里便是王金合的爐鈞坊。
正在擴建的廠房使院子顯得有些零亂,有生人來訪,兩條土狗高低不一地吠叫兩聲,一切便歸于平靜。未過正月十五,又正逢古玩市場,本應非常熱鬧,但一走進院子,似乎與外界隔開了。在二樓的鈞瓷展廳,這種感覺更為強烈。在這寧靜的空間里,是一件件美得耀眼的鈞瓷作品。這里的造型非常傳統(tǒng),這里的釉色非常獨特,這里沒有外面的喧鬧,當鼠年說鼠,牛年斗牛時,這里沒有時間的印記。一個小碗,一件小缽,不用言語,光華自現(xiàn)。
這就是爐鈞,這是神垕的爐鈞。它們的創(chuàng)燒者便是河南省陶瓷藝術(shù)大師、曾經(jīng)獲得“中原陶瓷文化藝術(shù)終身成就獎”殊榮的王金合。
王金合出生于1942年,用他的話說,目前在神垕鎮(zhèn),直接參與鈞瓷生產(chǎn)的比他年齡大的沒有第二人了。
王金合1958年進神垕國營瓷廠工作,并沒有直接從事鈞瓷工作。當時正是鈞瓷的恢復生產(chǎn)階段,許多工作都處于探索階段,但一些老鈞瓷藝人對鈞瓷的執(zhí)著和熱愛最終影響了他。在王金合的家里,有一張1959年的合影老照片見證了那個年代。照片上有7位老人,有2位來自洛陽,神垕當?shù)氐睦镶x瓷藝人分別是盧光東、楊書信、盧光文、王喜蛙、郗杰,其中的楊書信后來深深影響了王金合。楊書信是王金合妻子的爺爺,他曾經(jīng)無限感慨地告訴王金合,作為神垕人,守著鈞瓷,不掌握鈞瓷的技藝,太遺憾了。正是他的感慨和對鈞瓷的一往情深,使王金合最終選擇了鈞瓷。1975年,他和楊書信老人的二兒子楊富州一道,開始利用小窯爐試燒鈞瓷,像傳統(tǒng)的爐鈞一樣一窯一件。后來,他們又建了一個1立方米大的倒焰窯,突破了一窯一件的限制,并于1981年創(chuàng)燒出了仿宋鈞的天青、月白釉鈞瓷。卻在這時,神垕國營瓷廠的廠長找到了他,說他盜取國營釉方,并說,“你別燒了,以后有啥運動了,少不了出事。”王金合理直氣壯地告訴廠長,國營瓷廠燒出的是紅釉,我燒出的是天青、月白釉,怎么會是盜取呢?
幾年之后,王金合徹底掌握了天青、月白釉的燒造,這一次成功雖歷盡艱辛,卻影響巨大,神垕形成了仿宋鈞瓷的熱潮,甚至在陶瓷收藏界也影響廣泛。
1984年,北京古陶瓷研究所的索宗建在神垕看到了王金合燒制的鈞瓷,他非常驚異,也非常喜愛。他一直找到王金合的家里,并成為第一個以文字記述王金合的人。以致后來,他在神垕建窯并開始了對鈞瓷的探索。
1985年,原輕工部陶瓷專家李國楨看到其兒子買的王金合的鈞瓷,眼前為之一亮,專程來到神垕找到王金合。他問王金合,釉料的化學成分是什么?王金合說,不懂。他問咋燒的?王金合說,碰的,燒一次記一次。李國楨笑著說,那你以后多碰幾次就更好了。非常關(guān)注鈞瓷的李國楨寫了幾種化學成分給王金合,希望他到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化驗一下。但由于種種原因,也一直沒能成行。
1986年春天,一個名叫趙時明的北京人找到了王金合,當看到一個仿宋天青釉掛紅斑的大碗時,驚呆了。這件仿宋鈞瓷碗口直徑40公分,在當時是比較大的。看過這件作品的鈞瓷藝人邢國政、周有都贊不絕口:“真美,美極了!”趙時明出價500元要買,王金合沒有賣,最后只給了他一件小雞心碗。當趙時明把雞心碗拿給我國的著名陶瓷專家馮先銘時,他也甚為驚奇。馮先生希望能把這件作品放在故宮進行收藏,但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有達成一致,作品最后被一位澳門人收藏。
仿鈞的轟動王金合始料未及,但這卻不是他所追求的。1989年6月,王金合和楊富州燒出一件《橄欖瓶》,瓶體上窯變出一輪殘月,祥云半繞,五彩滲化,釉色渾厚而華美。王金合把《橄欖瓶》拿給劉富安等人過目,他們一致確認這是一件爐鈞珍品。這件作品更勾起王金合對爐鈞的神往。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呀!20世紀50年代,鈞瓷恢復生產(chǎn)時,在盧光東、盧光文等幾位老藝人的努力下,曾燒出過類似的鈞瓷產(chǎn)品,在國營瓷廠的展柜中,那華美的釉色曾深深印在王金合的腦海里,但之后似乎再也沒有燒出過。多少次的試燒,王金合也就碰上過這么一次。懷抱著這件《橄欖瓶》,喜極之后似乎是一種失落。守著鈞瓷,空有一身的技藝,卻難以企及古人的項背!難道只能留下遺憾!此時開始,王金合和楊富州開始有了燒制爐鈞的念頭,而且一發(fā)不可收。
實際上,傳統(tǒng)意義上的爐鈞是指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間景德鎮(zhèn)的仿鈞,以紫砂類土質(zhì)為胎,分兩次燒成,先高溫素燒強固胎質(zhì),而后入爐低溫釉燒呈色。其代表作有兩類,有金紅色斑點顆粒者謂“暈爐”,無金紅色斑點顆粒者稱“素爐”。而盧鈞則是較成功的鈞坊作品,始于清朝后期光緒年間,為神垕鎮(zhèn)盧氏兄弟首創(chuàng)。他們利用風箱爐小窯,高溫還原燒成,因使用“爐型窯”,故稱“爐窯”,又因出自盧氏藝人之手,故稱“盧鈞”。這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對于王金合來說,這些概念的模糊并不影響他對燒出爐鈞的執(zhí)著,對爐鈞之美的追求。李國楨的一個“碰”字,似乎是一個玩笑話,但這一個“碰”字,卻蘊涵多少執(zhí)著在里面。為了爐鈞,只有小學文化的王金合不知“碰”了多少回壁,卻沒有“碰”出爐鈞的光華。在《橄欖瓶》的基礎(chǔ)上,他一直在試燒。幾百次、幾千次,早已不知其數(shù),但摞了近兩尺的釉料配方卻成了他邁向爐鈞的見證……
在王金合的性格中,執(zhí)著得近乎固執(zhí),他一直以煤窯追求著爐鈞的燒成。1993年,氣窯開始在神垕鎮(zhèn)普及,這讓執(zhí)著的王金合有些措手不及。也許是不愿接受氣窯,也許是有些孤單,王金合放棄了自己的煤窯。他不再自己干了,而是幫助其他人建窯配釉。10年間,他雖然不自己燒窯了,卻一有機會,還是試制自己的油料配方,向往著自己心中的那份光華。2005年,在騶虞河畔,王金合建立了自己的窯口——爐鈞坊,立起了5立方米的大窯爐。他心中的熱望不言自明。
2006年6月15日,王金合停窯10年之后的第一窯,燒了30個小時之后駐火,窯爐外那種心情不亞于在產(chǎn)房外等待新生兒的父親。駐火4個小時后,已是60多歲的王金合,急不可耐地披著棉襖、包著頭巾進入窯爐,出來時引得工人哈哈大笑。原來,王金合滿頭的華發(fā)早已燒焦,連眉毛也沒有了。興奮的王金合只好理了一個光頭。不過這第一窯給了他莫大的驚喜,失傳已久的爐鈞終于燒制成功。在隨后的摸索中,王金合又首創(chuàng)了爐鈞金斑釉,極大地豐富了鈞瓷的窯變色彩。
在陶瓷中,以金色作裝飾的很少,在宋代當陽峪窯中曾出現(xiàn)過,但那是將黃金摻入釉中,施于胎上,燒成后金光燦燦,可以看到一層黃金熔流的痕跡。而在定窯白瓷中也有描金器的出現(xiàn),但這些和爐鈞均不相同。王金合燒制的爐鈞,釉料均采用鈞瓷的傳統(tǒng)釉料,只是在配比上有所變化;在燒制技藝上,采用傳統(tǒng)的鈞瓷燒制技藝,低溫素燒,高溫釉燒,不同于景德鎮(zhèn)的“爐鈞”燒制方法。和盧鈞相比,王金合突破了一窯一器的局限,每窯均能裝燒幾十件;而在釉色花美上,王金合的爐鈞之美不輸于任何一家。那金絲線桃花片,過去只是聽說,而今在爐鈞坊卻是目睹。在王金合的爐鈞珍品中,《窯魂》堪稱首屈一指。放于籠盔中的這件作品,讓我們看到了鈞瓷神奇窯變的痕跡。它仿佛一件現(xiàn)代鈞藝品,卻完全是自然天成。此件作品入窯時通身施釉,出窯時80%的釉脫落,只有口部有釉。釉厚而流動,別有韻律,不僅有色彩的多變奇異,更有流動的美感。那窯變而成的金色,閃閃發(fā)光,那溫潤厚重仿佛唐鈞的爆斑,自然流暢。雞血紅、天青月白、翡翠綠,大自然的顏色盡在其中,充分展現(xiàn)了爐鈞對色彩的表現(xiàn)空間。這件作品在2007年9月“上海收藏家喜愛的工藝美術(shù)大師精品展”中獲得金獎。其爐鈞《紫金缽》,體量雖不大,卻體現(xiàn)出爐鈞的精髓。它在傳統(tǒng)古樸的造型中,不事張揚,卻蘊涵著高貴典雅之氣。那種光華似乎來自久遠,讓人慨嘆:爐鈞之美,嘆為觀止!
欣賞著華美的爐鈞,讓人不免想起王金合大師,那皺紋刀刻的面頰,那頭頂?shù)娜A發(fā),真的很難與爐鈞之美聯(lián)系到一起。不過,他們實實在在地聯(lián)系到了一起,一輩子的追求,一生的心血,一路的坎坷,都無法讓他們放棄。因為,他們和鈞瓷聯(lián)系到一起的是那顆對鈞瓷的摯愛之心和永遠割舍不掉的血脈!驹瓨祟}:王金合:絢爛之至歸于質(zhì)樸】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日報 20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