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桃符宋
2013/8/6 10:48:2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4月18日上午,桃符宋來報社找我未果。外出采訪的我回來發現電腦旁邊放著一個桃符,便給姐打電話,問是不是她放的,姐一否定我立刻意識到是桃符宋來了。2005年的東西合作盛會上,我在會上采訪,邂逅了當時66歲的桃符宋——宋身海。看老人坐在一堆桃符制品中間,氣定神閑世外仙人的模樣,我不由駐足詢問了幾句,立刻得到老人熱情歡迎。喜歡傳統文化的我知道桃符辟邪的功效,所以和老人相聊甚歡,并約定會后我前去采訪他。
老人系遂平縣槐樹鄉坡于村孫莊人。東西合作盛會后,我便在一個秋高氣爽、天藍云飄的好天氣搭乘班車趕去采訪他。在縣城,老人的大兒子騎著摩托接著了我。
田間小道、土路坎坷,趕至老人小院時,老人已早早在院前等候。這是什么樣的小院啊!籬笆扎就的院子里只有春天的樹木在枝繁葉茂,剩下的就是土墻壘的歪斜灶屋。看那三間青磚房子,地面是土層,屋頂處處是窟窿。我一驚,問老人經濟狀況。原來,因單位不景氣,他這個鄉畜牧站站長退休后,每年才拿到600元錢。收入拮據,又因他身患輕微腦梗塞,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但老人的精神很好,在春日明媚的小院娓娓道來這些年他對桃符文化挖掘的過程。我對他把桃符與甲骨文相結合的想法大為贊賞,覺得這個老人頭腦清晰,有思路、有商業頭腦,可成專家、成佳商。
回來后,我查找有關桃符資料,用心寫就了近2000字的通訊《桃符宋》,并按照編輯的要求配寫了言論《為桃符宋喝彩》。稿件后被社會教育版主編改題目為《桃符宋和他的桃符文化情結》在當年10月26日的教育版作為頭題刊發。
文章刊發后第二天下午,桃符宋就興致勃勃地趕到市區找我索要報紙。當時,已近飯時,我請老人吃了一頓飯。啤酒、酸菜魚,老人吃得連聲說道:“營養過剩了,營養過剩了!”
最沒有想到的是,我那稿件刊發后引來了中央、省、市多家媒體的關注,老人時不時地打給我電話,講述多家媒體前去采訪的情況。最高興的事是,稿件也被遂平縣主要領導關注了,在領導的關注下,桃符宋所在的槐樹鄉政府出資5000元錢給老人翻修了屋頂,還解決了老人的工資問題,現在老人每月能拿到900多元的退休金了。
好事一樁又一樁!我真心為老人高興啊!
不久,桃符宋又趕來了,給我送來一個土布縫制的菊花枕頭。里面是填充的飽飽的他和老伴漫山遍野采摘的野菊花曬干品。“王記者,你不是失眠嗎,這菊花枕頭明目清心除煩,你試試。”他說。
老人出名了,北京蓮花池、洛陽清明上河園……哪有民俗活動、廟會,他便被邀請到哪,邀請方管吃管住。老人天南海北地跑,走到哪,都受到關注,《鄭州日報》、《香港大公報》、《洛陽晚報》、《鄭州晚報》、中央電視臺、河南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都采訪報道過他。他把刊發我文章的那張報紙縮印成他的名片底紋,走到哪發到哪。
2008年3月28日,老人興奮地在電話里告訴我,遂平縣“桃符宋”傳統技藝項目入選駐馬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之,2009年槐樹鄉政府成立了桃符文化研究會;2009年10月,遂平縣成立了民間民俗桃符文化保護領導小組。
2010年遂平縣政府出資,桃符宋由我市宣傳部領導帶著參加了中國深圳第二屆國際文博會。
中國深圳第二屆國際文博會結束后,老人去上海參加桃花節時專門又來找我,給我送來了他制作的甲骨文桃符亦龍。他興致勃勃地告訴我,這甲骨文桃符亦龍被上海六國組織副秘書長、俄羅斯扎克諾夫收藏。
此時,老人已經將桃符制品從八卦太極、寶貝葫蘆、富貴元寶三種開發至吉祥符、平安符、祛病符等20多個品種。他的桃符作品因用朱紅色的朱砂畫寫他潛心研究的甲骨文字所帶來的濃厚文化氣息,受到大家的喜愛。
這次,喜訊又傳,繼4年前“桃符宋”傳統技藝項目入選駐馬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今年4月,“桃符宋” 桃核雕花工藝再次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等我回到電腦大廳,桃符宋又趕來了,他人瘦了,但精神很好。他講述著這幾年的發展,72歲的他身體硬朗,依然天南海北地跑。“王記者,我一定要請你吃頓飯,前些年沒錢,來市區拿報紙還讓你請吃飯,過意不去啊!”時近中午,老人執意要請我。
我拗不過,和他在一個小館子里要了兩個菜,這頓飯他付錢時我沒再堅持掏錢。□ 王東紅【原標題:我與桃符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2年05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