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上,掛在奪冠運動員身上的獎牌吸引著全世界人們的目光,以“金鑲玉”為特色的奧運會獎牌一時間成為熱議的話題。4月21日,記者跟隨“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新發現”報道團來到郟縣姚莊回族鄉,一探金鑲玉的芳容。
相傳,金鑲玉的歷史與和氏璧頗有淵源。傳說王莽篡位后,脅迫皇太后交出玉璽,皇太后一怒之下將玉璽摔在地上,崩掉一角。后來,王莽命能工巧匠進行整修,用黃金鑲上了缺角,被稱為“金鑲玉璽”,金鑲玉便由此得名。因此,傳統金鑲玉工藝指對精美工藝品瑕疵進行掩蓋,或對毀損的工藝品進行修補,加上手工藝人的奇思妙想,使器物不僅掩飾了缺陷,反而更加精美,更具有鑒賞性,并漸漸形成了一種工藝而流傳了下來。
說到金鑲玉,人們首先想起的就是 “有錢難買金鑲玉”、“有眼不識金鑲玉”等俗語,顯示出它的珍貴和卓爾不群。金鑲玉也稱鍍金錫鑲工藝,即在玉石、陶瓷、紫砂、琉璃等工藝品表面鑲錫、包金的工藝稱謂。工藝就在一個“鑲”字上,就是把金絲或金片鑲嵌到圖案中。在郟縣姚莊回族鄉的李冰、李建立家中,陳列著大量鶴壽延年、龍騰盛世、孔雀富貴等花瓶,二龍戲珠、群龍過海等紫砂茶具,傳統文化中象征著福祿壽喜、吉祥如意的名花異草、珍禽異獸等圖案鑲嵌于器具之上,顯得栩栩如生、意氣盎然、渾然天成,令人賞心悅目、嘆為觀止。
據了解,郟縣姚莊回族鄉的 金鑲玉工藝最早源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民國時期比較興盛。其中,姚莊鄉李姓人家是把金鑲玉工藝傳承下來的主要家族之一。金鑲玉工藝至今在李家已傳承了六代。
李冰介紹,金鑲玉的傳統工藝精細復雜,制作一件成品要耗費很長時間,他和李家的幾位兄弟都是自幼就開始學習民間傳統鑲嵌工藝,如今,他們不僅秉承了傳統工藝,還致力于開拓創新,制作工藝將現代科技和傳統手工藝結合,形成了冶煉、鏤雕、光潔處理、鍍金等幾十道工序,開發出了獨具特色的郟縣金鑲玉,并具備了規模化生產的能力,使這位昔日只能供皇室及達官貴人把玩的器物也能飛入尋常百姓家。本報記者 李 穎 見習記者 黃 盈 文 李 焱 圖【原標題:一探郟縣金鑲玉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