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室風箏”源于家傳技藝
“造型逼真,畫工精美,組裝骨架,攜帶方便,起飛快,飛行穩,是我國風箏派別里的獨特品種,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工藝品,也是珍貴的文化遺產。”這是有關專家對“宋室風箏”的評價。7月14日下午,東方今報記者到開封市北郊鄉私訪院村采訪了宋天亨。在宋天亨的家里,滿屋都是做工精細、花樣百出的工藝風箏,“五福拜壽”、“蝴蝶”、“雙頭鸚鵡”、“壽帶鳥”、“老鷹”等風箏,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令人大飽眼福。“我扎的風箏,沒有飛不起來的……”一說起風箏宋天亨興致很高。
宋家和風箏的情緣可以上溯幾代人。宋天亨的爺爺宋炳南會扎 “子母燕”、 “大龍頭” 、“大頭燕”等風箏,扎的“馬褂”風箏約有一人多高。他的父親宋俊德能扎形體大的立體風箏。宋天亨從小喜歡扎風箏,自幼跟隨祖父宋炳南學習扎制風箏,七八歲的時候就會扎開封的傳統風箏。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曾經拜師學習國畫,堅持學習一年多。當時老師對他期望甚高,希望他能在傳統國畫方面有所成就,而他卻把良好的繪畫功底用在了繪制風箏上。這樣一來他的風箏更添神韻,飛上了古城的天空,也使“宋室風箏”飛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宋天亨沉醉于風箏世界里,經過30年的不斷學習和潛心制作,相比祖輩扎制風箏的技藝更為專業,增添了不少風箏的品種。
宋天亨把指頭粗的竹篾兒削細,再把細竹條兒彎曲成骨架,粘上紙或者絹,調好國畫顏料,用寫意手法,隨心所欲地表達對生活的審美情趣,又憑想象創新出千姿百態的風箏,譬如“蝴蝶”風箏一只一個樣,五彩斑斕。宋天亨扎的大老鷹風箏栩栩如生,放飛到天上很像只真鷹,有一次竟然把鄰居家的雞驚嚇得亂叫亂飛。他扎制的這些風箏具有典型的民間風格。
上世紀80年代末期宋天亨開始大量扎制風箏,他白天工作,主要在夜里扎制,有時甚至整夜不停扎制風箏,這樣一直干上一年。到第二年的初春,造型別致、工藝精細的風箏不到一個月就賣光了。“有媽媽專門請假來給孩子買的,有爺爺拄著拐棍給孫子排隊的,家里的門都被擠壞了。”宋天亨的老伴回憶說。
“宋室風箏”生存現狀堪憂
宋家院落西屋靠窗的一張大案上,宋天亨所有的工具:竹竿條兒、刻刀、紙張、畫筆、顏料等已經閑置許久。白內障、青光眼加上視網膜變形使宋天亨視力大為衰退,從2000年起他就不動用這些工具了。2000年他曾被醫生斷言半年內可能失明,熬過了半年這個“坎兒”,眼睛雖沒好轉但也沒失明,2006年再次扎起了風箏。但僅僅過了四年,宋天亨深為眼疾所困,“現在干不了嘍!”他搖搖頭,還告訴東方今報記者,現在他已經看不清坐在對面的記者的長相。
當東方今報記者問到這門手藝家中是否有傳人時,宋天亨說,女兒和兒子都會扎制風箏,女兒有靈性,畫得比兒子好。但一雙兒女各自都有工作,不愿以此為業。東方今報記者又問手藝能不能教給外人?據宋天亨說,倒是有一些年輕人慕名來學,自己也無償教授,但來幾次就不來了,“在這個行當里,年輕人賺錢賺得太心急了些。”宋天亨無奈地笑著說,言語間流露出失落。
扎制傳統風箏費工費時,短時期內經濟效益少,現在多是些外地游客和臺灣客人遠道而來求購。由于生產量小,加上缺少必要的營銷策略,傳統風箏價格相對較高,市場越來越小。據東方今報記者調查,市場上賣的風箏圖案大都是印刷上去的,十分粗糙,價格低廉,有一部分根本飛不起來。
開封人深受宋文化的浸染,對傳統風箏歷來十分喜愛。多年前風箏比賽是開封民間的一大盛事,參賽者積極踴躍,觀者如潮。在開封,一年四季都有人放風箏,這是一種對身心大有裨益的文化娛樂活動。
“宋室風箏”是民間文化當中的一顆明珠,同其他的民間文化一樣,承載著古城開封積淀上千年的文化精華。精美的“宋室風箏”, 誰來助“飛”?希望有關部門在政策以及資金等方面予以引導和扶持,使其品牌化、規模化、產業化。讓瀕臨失傳的“宋室風箏”擺脫尷尬困境,越飛越高,飛越世世代代。□東方今報見習記者 楊莉/文【原標題:宋室風箏 誰來助“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