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珍母子一口氣玩了幾十年“吉祥球”
一不留神從“玩票”變成了專業
眼明手巧
周素珍把“響蛋”做成了藝術品
繡球一般由彩繡做成,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在中國古代,有些地方有一個風俗,當姑娘到了婚嫁之時,就預定于某一天(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讓求婚者集中在繡樓之下,姑娘拋出一個繡球,誰得到這個繡球,誰就可以成為這個姑娘的丈夫。當然,姑娘一般會看準意中人,把繡球拋到他身上,以便他撿到。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轎頂上要結一個繡球,意圖吉慶瑞祥。
泥繡球是在繡球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在河南新密一帶,叫泥繡球為“響蛋”。響蛋是農村孩子玩兒的一種球形玩具,材料是泥巴手工捏成的,外形是個空心兒大球,里頭還有一個實心兒的小球,經過燒制后,拿在手里搖動或在地上滾動,會發出清脆的響聲。響蛋的大小一般多如現在的健身球,也有較大或較小的,大小不一,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小時候許多伙伴們都有一個響蛋,上學課間比賽著玩兒,看誰的聲音響亮。放學割豬草來回的路上,也時不時地拿出來搖動。響蛋聲聲,給孩子們帶來了樂趣,緩解了勞作艱辛壓在孩子們身心上的苦痛。
中原文化厚重,民間藝人聰明智慧,除了一般玩耍的響蛋,民間藝人在不斷精致手藝的時候,一層又一層、不同鏤空造型的泥繡球成為了有藝術價值的工藝品。
周素珍說,她最多能套到六層。前后花了半年的時間才做好。1934年,周素珍出生在洛陽偃師。對黃河邊居住的人們來說,膠泥是一種很常用的材料。周素珍奶奶的一個侄子,泥繡球做得好,遠近村里的人都找他要。聰明伶俐、眼明手巧的周素珍便也跟著學會了。她制作的泥繡球很受小孩子們歡迎。十四五歲的時候,為了減輕家里的壓力,周素珍和姐姐離開家鄉,上了免費的洛陽西工軍政學校。泥巴的記憶就此擱淺。
也許正是這種要強的性子,周素珍才能把泥繡球制作技藝學得爐火純青,并且幾十年不忘。1991年,已經幾十年沒有碰過泥巴的周素珍閑來沒事,突然想給孫子做一個泥繡球玩兒。她找來需要的黃河泥和工具,沒想到做成的泥繡球竟然很受孫子喜愛。于是,周素珍的退休生活就此打開了一扇窗,她又開始做泥繡球了,而且花樣越做越多。
2010年度“愛馨杯”鄭州市老年手工藝大賽、河南省首屆老年藝術大賽、鄭州市首屆老年藝術大賽上,周素珍的泥繡球都引起關注,并獲獎。
刀法嫻熟
慕名前來學藝的朋友越來越多
泥繡球選料要求嚴,必須是含沙量少黏性好的土質,故多采用黃河膠泥、山上紅土。因土的來源地和色彩的不同,制成的繡球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色彩。選好土料后,要經過浸泡、攪拌過濾、沉淀、晾曬等工序。一般土料的準備加工時間需一年左右。
泥繡球的制作工序多,從備好土料到制成成品,需經過揉泥、團球、捏平、團光、畫圖、雕刻、保養、燒結等幾道工序,一般要三周時間。泥繡球是純手工制作,但外表極其光滑,這就要求揉泥時必須反復揉,把泥揉得摸上去感覺像綢緞一樣光滑才能開始制作,泥繡球表面通過反復團光,表面要光滑如鏡。制作泥繡球過程中,團光、畫圖、雕刻時干濕度很關鍵。太濕表面不光滑平整,太干不易畫線雕刻。
泥繡球最難的還是在雕刻。泥繡球雕刻采用淺雕和鏤空技法,圖案要對稱,線條流暢,刻面光滑,寬窄一致,環環相連。那泥繡球到底是怎么做成的呢?為什么會層層相套呢?
拿一塊膠泥,用手拍成包包子大小和厚薄的泥片,兩手掌在外,兩拇指在內慢慢翻卷成球狀,然后用膠泥搓成一個小球,放在大球里,繼續搓卷并搖動,為的是不能讓小泥球和大球粘連,待大球封口后,放在一個很光滑的平面上,用一個手掌輕輕按住,蘸上點水,來回滾動,直到響蛋外球渾圓才算完成首道工序。放在陰涼處陰干,過那么一會兒,需要拿起來搖動,不能讓里面的小泥球粘連不動。等陰干到一定程度,開始雕刻鏤空,圖案多是對稱花瓣形和連綴小篆壽字形。手藝人常操此刀,熟能生巧,用不著打草圖,著力刀法嫻熟精確,一個時辰的工夫,一只玲瓏剔透的響蛋就做成了。
泥繡球是中國獨有的民間工藝品,現如今從網上查找相關信息并不多,制作泥繡球的老藝人幾乎找不到。而周家制作的泥繡球,從材料上、圖案上、層數上、顏色上、制作時間上的優勢是不多見的。泥繡球經過周素珍20多年制作,圖案豐富,最大特點是可把泥繡球做成多層,最多可達6層,小的小如杏核,直徑1厘米,最外層繡球可達10厘米。
參加過各種民間工藝活動的周素珍,因了泥繡球而有了名氣,慕名來跟她學泥繡球的人很多。但因為要求嚴格,幾乎沒有出師的。目前能入老太太法眼的手藝也只有賈志亭一人。
繡球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一般由彩繡做成。各種各樣的繡球見過很多,泥繡球倒很罕見。當賈志亭打開一個個禮品盒,大大小小、各種花樣和鏤空的泥繡球讓人驚奇不已。
賈志亭介紹說,母親做的泥繡球非常精美別致、圖案豐富、簡潔流暢、對稱均勻。她采用鏤空和淺雕的技法,做成的泥繡球玲瓏剔透,色彩純樸自然,渾然天成。“泥繡球寓意吉祥、團圓,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民間工藝品,現已瀕臨失傳。”
見到賈志亭的時候,她的母親周素珍和妹妹也在。老太太已近80歲高齡,但思維清晰、十分健談。只可惜的是,她的手指前幾年受傷,再也不能做繡球了。
2011年“泥繡球制作技藝”入選鄭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后,賈志亭被命名為此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鄭州晚報記者 蘇瑜/文 白韜/圖
不斷創新
賈志亭把家傳手藝發揚光大
周素珍是個完美主義者,因為太嚴格太挑剔,賈志亭的妹妹干脆放棄不學了。賈志亭的弟弟做出了一個泥繡球,雖然粗糙,但自己美得不行,拿給母親看,周素珍沒有表揚性地鼓勵一下,堅持讓他毀掉。
其實,賈志亭并不比弟弟妹妹受寵,當年他第一次拿起刻刀想幫媽媽的忙時,周素珍也嚴厲地責備他,你都把我的東西刻壞了。不同的是,賈志亭的性子要強,好吧,那是你的,我不刻,我自己做一個自己刻總行吧。于是,他便著手自己做。雖說沒有正經學過,但因為母親做時經常看,比葫蘆畫瓢,慢慢賈志亭倒也折騰出了名堂。這才把母親震住了。于是,才把泥繡球制作的各個程序和技法,一一傳授,還經常和兒子一起探討改進泥繡球的設計圖案、制作技藝。
更重要的是,賈志亭在自己琢磨時,有了思考的機會。于是也就有了創新。鉗工出身的他,把360度分割法用于圓球,而不再像母親那樣采用原始的橫豎分割法,這樣做出的泥繡球外形更加豐富。
跟母親學習制作泥繡球近10年,賈志亭對制作泥繡球各種程序,從選料,備料,揉制,團料,畫圖,雕刻,儲存,保養已全部掌握,并從加工技藝上有所改進和提高。比如母親制作的泥繡球是不燒制的。但未經燒制,制出的泥繡球無法長期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