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這幅壯觀的農民作畫奇景出現在被譽為“中國牡丹畫第一村”的孟津縣平樂村“百日傳幫帶”學習活動現場。平樂村牡丹畫興起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迄今,平樂村共有專業牡丹畫家一百余人,牡丹畫學員三百多人,每年可創作牡丹畫十萬幅,可創經濟收入九百多萬元。今年,為大力推進牡丹畫產業發展,提高創作水平和壯大創作隊伍,平樂村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為村民們開展了“百日傳幫帶”的專業培訓活動,邀請了洛陽畫院、洛陽師范學院的專家教授等進村入戶,現場指導,給村民講解繪畫技巧和專業技術,提高創作水平。
自培訓活動開展以來,村民們積極踴躍,僅一周時間便有將近300人報名。有還在上小學的孩子,也有年逾七旬的老人,更多的是中青年的富余勞動力。“現在地里的農活也忙不了幾天,學畫牡丹畫既能提高經濟收入又能培養藝術情操,大家都很積極。”該村村委會主任郭玉燦向記者介紹說。
走在平樂村里,處處可見“男女老少皆愛畫,入村遍聞牡丹香”之類的標語,牡丹畫已成為該村重要的文化產業。該村一位從事牡丹畫十幾年的畫師向記者介紹,如今村子里已開了20余個畫廊,他本人也開了一個,還帶了40多名學員。他們批量生產牡丹畫,除了依托洛陽本地豐富的旅游資源進行銷售,還遠銷陜西、山東、廣州等地,其經濟效益遠遠超過種地的收入。
培訓現場,對于沒有繪畫功底的學員,老師們從鍋碗瓢盆等農民們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生動地講解了繪畫結構、布局等。對于有繪畫功底的學員,則從專業角度給出了指導。專家們還針對學員們的日常作品指出了具體的優缺點。學員中不乏已經創作了幾十年牡丹畫的農民畫師,洛陽畫院花鳥畫工作室主任趙榮杰說:“平樂農民牡丹畫風格鮮明,注重表現牡丹色彩鮮艷、富貴吉祥的特點,雖然大家沒有受過正規的科班訓練,但很多人的功底還是很深的,不遜于一些專業畫家的作品。”(通訊員/王妍)【原標題:專家到牡丹畫第一村親自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