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群眾創建牡丹畫創意園
平樂村是一個傳統的牡丹畫專業村,全村6000多口人就有600多名畫家。
然而,由于這些農民畫家都是蝸居在自己家里作畫,村里連一個真正作畫的場所也沒有,根本談不上社會影響,作品難以賣出去。如何改變這種狀況?郭玉燦通過多方調研,建設一個“平樂牡丹畫創意園區”的想法應運而生。
在郭玉燦的不懈努力下,平樂村終于得到了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投資1500萬元。村里騰出了90畝土地,于2009年開始了平樂牡丹畫創意園區的建設。按照規劃,還有2000萬元的資金缺口需要自籌,但對于還負有外債的平樂村來說,這無疑是個天文數字。為此,郭玉燦只有自己“拉”錢,找親戚、朋友借,找銀行貸款,甚至把他自己牢獄換來的5萬元國家賠償也貼了進去,但還是杯水車薪。最后,他想到了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把創意園區的建設工程都承包出去,建成后等房子賣出去再付工程款。結果這個辦法引來了眾多投資商。經過兩年的建設,平樂牡丹畫創意園區如期完工。截至目前,許多農民畫家都在里面定居,投資商的前期投資已全部收回。
村會計的賬目證明一切
“這么大的工程量,作為創意園的發起人又是村委會主任,他能沒有額外收入?”對于部分村民的疑問,村民郭玉山老人告訴筆者,村會計的賬目已足以證明一切。現在村里的大多數村民都知道,在創意園區興建的時候,也有少數建筑商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曾經一萬元、兩萬元地送給郭玉燦,但他一分不少都交給了會計,并告訴監工,工程質量一點也不能放松。后來看郭玉燦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也就沒人再扔這“冤枉錢”了。
“應得的酬勞他還不要呢!”郭玉山說,村里的平樂正骨醫院由于一段時間經濟相對緊張,郭玉燦從有關單位給他們“跑”來了10萬元的扶持款。為了表示感謝,醫院拿出了1萬元送給郭玉燦作為酬勞。但是,他把這錢也當做公款交給了村會計。
平樂牡丹畫創意園區建成后,為了提高知名度,增加農民畫家的收入,郭玉燦帶著農民的畫來到中央電視臺。不久,中央電視臺制作播出了一期26分鐘的介紹平樂牡丹畫村的專題節目。如此一來,平樂村農民畫家的作品價格成倍增長,有的甚至漲到了上萬元一幅,平樂村也由此得到了一個響當當的名號——“中國牡丹畫第一村”。
采訪時,農民女畫家郭艷霞和郭耐凡都動情地說:“憑作畫我們每年就有十幾萬元的收入,這都多虧了我們的村委會主任郭玉燦啊!”(盧新松)【原標題:郭玉燦和他的“中國牡丹畫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