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球一般由彩繡做成,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泥繡球是在繡球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在河南新密一帶,叫泥繡球為“響蛋”。
繡球一般由彩繡做成,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泥繡球是在繡球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在河南新密一帶,叫泥繡球為“響蛋”。響蛋是農村孩子玩兒的一種球形玩具,材料是泥巴手工捏成的,外形是個空心兒大球,里頭還有一個實心兒的小球,經過燒制后,拿在手里搖動或在地上滾動,會發出清脆的響聲。中原文化厚重,民間藝人聰明智慧,除了一般玩耍的響蛋,民間藝人在不斷精致手藝的時候,一層又一層、不同鏤空造型的泥繡球成為了有藝術價值的工藝品。
2010年度“愛馨杯”鄭州市老年手工藝大賽、河南省首屆老年藝術大賽、鄭州市首屆老年藝術大賽上,周素珍的泥繡球都引起關注,并獲獎。周素珍說,她最多能套到六層。前后花了半年的時間才做好。1934年,周素珍出生在洛陽偃師。對黃河邊居住的人們來說,膠泥是一種很常用的材料。周素珍奶奶的一個侄子,泥繡球做得好,遠近村里的人都找他要。聰明伶俐、眼明手巧的周素珍便也跟著學會了。她制作的泥繡球很受小孩子們歡迎。十四五歲的時候,為了減輕家里的壓力,周素珍和姐姐離開家鄉,上了免費的洛陽西工軍政學校。泥巴的記憶就此擱淺。
泥繡球選料要求嚴,必須是含沙量少黏性好的土質,故多采用黃河膠泥、山上紅土。因土的來源地和色彩的不同,制成的繡球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色彩。選好土料后,要經過浸泡、攪拌過濾、沉淀、晾曬等工序。一般土料的準備加工時間需一年左右。
泥繡球的制作工序多,從備好土料到制成成品,需經過揉泥、團球、捏平、團光、畫圖、雕刻、保養、燒結等幾道工序,一般要三周時間。泥繡球是純手工制作,但外表極其光滑,這就要求揉泥時必須反復揉,把泥揉得摸上去感覺像綢緞一樣光滑才能開始制作,泥繡球表面通過反復團光,表面要光滑如鏡。制作泥繡球過程中,團光、畫圖、雕刻時干濕度很關鍵。太濕表面不光滑平整,太干不易畫線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