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陶瓷藏品中,有一件刻瓷蓋盅《仕女圖》。
這件清光緒年間制作的刻瓷蓋盅,是洋務大臣李鴻章的一位后人所贈。潔白、細膩的瓷面上,描繪著一位古代小姐正在全神貫注地閱讀一封書信,墻上掛著七弦琴,花幾上擱著一盆盛開著的秋菊,窗外樹影婆娑,勾畫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瓷盅上刻有作者“許達生”的姓名,筆法老練,刻工精細,看得出這位作者對書畫和刻瓷皆有很深的造詣。
刻瓷也稱瓷刻,是我國一種獨特的藝術。它以刀代筆,在瓷器釉面上刻鏨出生動優美的繪畫。從出土文物考證,東晉就有了原始的刻瓷,真正形成獨具一格的刻瓷藝術,是在明末清初。清代末年,北京有一位著名的刻瓷藝術家叫朱友麟,原是清宮瓷匠,辛亥革命后轉入民間,以刻瓷為業。他的作品曾于1914年獲得日本大正博覽會的金質獎章。1933年,國畫大師張大千由蘇州移居北平,對朱友麟的刻瓷作品一見傾心,遂與朱友麟結為藝壇契友。他們互相切磋,親密合作,由張大千在瓷件上落筆畫稿,朱友麟奏刀刻鏨成作品,真可謂珠聯璧合,舉世無雙!民國初年,景德鎮數藝人黎瑛和黎勉亭也是當時著名的刻瓷家。袁世凱為了討好英國人,特請黎勉亭到北京,為英王喬治刻像,6個月完工,這一件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藝術珍品轟動了英吉利。可惜這幾位刻瓷藝術家的高超技藝后來均失傳了。
如今,陶瓷雕刻在我國山東、北京、江西、遼寧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上海也有不少人在研究和從事刻瓷工作。手工雕刻陶瓷不僅速度慢,而且一不小心,就會把陶瓷打碎,前功盡棄。于是人們采用氫氟酸先將瓷器進行腐蝕,然后雕刻就方便多了,然而使用氫氟酸有毒性且腐蝕工藝復雜。隨著科技的發展,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研究成功激光陶瓷刻花技術,它揮灑自如,可進行精雕細刻。但是,正如一些收藏陶瓷的朋友喜歡手工做坯做的器物一般,我對許達生靠硬功夫制作的刻瓷《仕女圖》蓋盅情有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