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錢鐘書在《寫在人生邊上》一書中強調:我們不去追隨孔子,而愿意推崇伊尹。伊尹是中國第一個哲學家廚師,在他心目中,整個人世間好比做菜的廚房,他把最偉大的統治哲學講成惹人垂涎的食譜。
《老子》第六十章開宗明義:“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說,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后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這句話用的典故,就是伊尹對商湯所說的治國道理。
伊尹歷商朝數世,治國有方。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以天下為己任”、“任人唯賢”、“以德治國”、“政令如一”、“與時俱進”等典故均出自伊尹。
1 歷商數世,帝王之師
成湯在伊尹的輔佐下推翻夏朝,得了天下,過上了伊尹說的“可享天下美味”的好日子。
在位13年后,成湯病死,而他的大兒子太丁比他死得還早,伊尹便立太丁的弟弟外丙為帝。3年后,外丙死了,伊尹又立他的弟弟中壬為帝。4年后,中壬也死了,伊尹就擁立太丁之子太甲為帝。這幾任商王都尊伊尹為師保,他是名不虛傳的帝王之師。
在伊尹的輔佐下,這20年來,商朝帝王雖然換得勤,國家倒很太平?墒,太甲即位后,打破了這種局面。
太甲從小嬌生慣養,很不懂事,即位后不遵守成湯定下的法令,不理國政,濫施暴力,很令伊尹頭疼。為了教導太甲,伊尹下了很大力氣,費了很多心思,可是都不奏效。后來,伊尹忍無可忍,將太甲放逐到桐宮(成湯陵寢所在地),令其悔過重新學習成湯的法令,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放太甲于桐”事件。在此期間,伊尹代行政務,主持國事。
據《史記》記載,太甲在桐宮3年,體會民間疾苦,進行深刻反省,終于在靈魂深處爆發了革命,認識到自己以前犯下的過錯。伊尹認為太甲知錯就改還是好帝王,于是迎太甲回朝,并交還了政權。
太甲被接回來時,表現得非常謙恭誠懇!渡袝·太甲》記載了當時的情景:“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zhǐ,意即招致)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師保之訓,弗克于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
這段話的大意是,太甲跪在地上,一邊磕頭一邊對伊尹說:“我德行不好,自己招致不善。欲望敗壞了法度,放縱敗壞了禮制,給自己帶來了罪過。”接著,他說了一個沿用至今的成語,然后又說:“以前我違背您的教訓,自己還跟沒事人似的,希望以后您還能匡救我,讓我得以善終。”
你別說,這個太甲還真爭氣,改過之后沒再犯什么錯,在伊尹的幫助下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伊尹為商朝理政安民數十載,死于太甲之后的沃丁時,死后大霧三天,沃丁以天子之禮將其葬于亳。據《偃師風土》記載,在偃師城關杏園村南新寨附近有伊尹墓(又稱阿衡墓),與田橫墓南北對峙。舊時新寨村為阿衡鎮,因伊尹在商朝官職為阿衡(宰相),村人遂以其職務呼之。
由廚入相的伊尹在《尚書》中被稱為“元圣”。《中國將相辭典》收錄自夏至清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878位將相,《中國歷代名師》記述中國歷史上有名望的52位名師,伊尹均居首位。
2 由食至藥,湯劑始祖
伊尹在烹飪界的地位很高,史書中有“伊尹煎熬”(枚乘《七發》)、“伊公調和”(梁昭明太子《七契》)、“伊尹負鼎”(《史記》)、“伊尹善割烹”(《漢書》)等記載,后來也借指廚藝高超的廚師。
此外,伊尹還發明過不少炊具。如古代人讓小孩子“抓周”,所用物品中就有“伊尹鑊”,這是古代一種代表性的炊具,寓意守家愛家,一生幸福。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伊尹除了是烹飪鼻祖,還是中藥湯劑的發明者。
關于伊尹首創湯液之說,《資治通鑒》中有記載:伊尹“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輕清重濁,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里之宜”。
人們常說藥食同源,確實很有道理。伊尹善于烹調,又出生于草藥豐富的伊水流域,精通醫學。在為百姓治病的過程中,他總結出一個經驗:將草藥煮熟服下,比生食效果要好。于是,他運用烹調食物的經驗,將草藥混合煎煮,配成湯液給病人服用。
現在我們知道,湯液即湯劑,其制作方法與烹調食物相似,就是將各種藥物加水煎煮,以通過藥物的相互作用,促進人體吸收,并減少副作用,是中醫治療疾病使用的主要劑型之一。但在古代,從生食草藥到創制湯劑是一大進步,伊尹功不可沒。
同樣,伊尹也通過自己的醫病之理論證了治國之道。《呂氏春秋·先己》中就記載,伊尹曾勸成湯,“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
伊尹和姜太公呂望一樣,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后世并稱為“伊呂”。不過,現在想想,作為一代名相,他們的階梯似乎都是特殊才藝:一個是特級廚師,一個是垂釣高手,這似乎也再次印證了“藝不壓身”的道理。假如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不當宰相,沒準兒還能合伙干點什么,比如開個賣水煮魚的飯店之類的,是不?
3 悠悠千載,伊水尋蹤
根據史書記載,伊尹出生在夏朝末年的伊水流域,是洛陽人,在洛陽市欒川、嵩縣、伊川等地,都有伊尹祠及雕像、碑刻等,紀念這位烹飪鼻祖、第一名相。
明《一統志》說:“空桑澗在嵩縣南,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嬰兒于空桑中,長而相殷,是為伊尹。”今嵩縣紙房鄉龍頭村有伊尹祠,相傳是伊尹出生之地。該祠1978年被列為嵩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河南省歷史文化遺產。
12月16日,我們驅車來到這里。龍頭村通公路,交通很便利,只是從公路到伊尹祠,要先過一座橋,再上一個坡。在橋對面看,伊尹祠背倚長滿栗樹的山坡,環境十分清幽。不過,與相鄰的龍頭村小學相比,它顯得破敗了些,孩子們的歡笑聲和讀書聲,更襯托出它的落寞與滄桑。好在祠前有一塊1978年的“嵩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子,院里還有兩通古碑,告訴人們這里是伊尹出生地。
72歲的村民耿天鎖和人在墻腳負暄閑談,他是這里的看門人。“進來看看吧。”得知我們的來意后,他拄著木棍走進北邊廂房,抱出幾塊展板,上面是伊尹及其母伊姑的生平介紹,只是由于長時間日曬,字跡已經模糊。
院里的兩通古碑中,一通字跡不清,一通是明代縣令吳祥所立的“重修伊尹祠記碑”,記載著稱頌伊尹的文字。南邊廂房門上還有一副對聯:“志耕莘野三春雨,樂讀尼山一卷書。”上聯說伊尹耕于莘野,下聯說孔丘著書尼山,一為“元圣”,一為“至圣”,二人如此聚首,感覺挺好。
可惜,也只有這些了。
“都幾千年了,留下來的東西不多,不過,反正這兒就是伊尹的出生地。”耿天鎖訥訥地說,橋頭原來有塊石頭,上面有紅印,是當年伊姑生子后支鍋燒水的地方。“后來修路,都炸沒了。”頓了頓,他又補充道,“附近還有‘紅土坡’、‘洗嬰潭’、‘念子溝’等好多地名,這些地名,外地都沒有。”
返回途中,我們又來到伊川縣平等鄉,尋訪當地的伊尹祠——這個伊尹祠也是寂寞的,很多當地人并不知其名,只知道附近有個“冢子疙瘩”。而夕陽下的枯草中,那通“第一名相”的石碑,似在對來人無聲地講述著伊尹的過去。
伊尹生于3600多年前,距今實在太過久遠,我們眼前能看到的東西不多也很正常。只是,這現狀還是令人不甘:畢竟,他生在伊水流域,這是他的故里。從奴隸到名相,他的一生書寫了那么多的傳奇,給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的財富,如今,山東、四川、河北、浙江甚至東南亞都在推崇伊尹文化,中原的其他地方如開封、商丘、虞城等地也在對伊尹文化大力開發,作為他的“老鄉”,我們應該做點什么。
更何況,3600多年后的今天,餐飲業雖已十分發達,人們能吃到很多過去想不到的美味,但并沒有得到足夠的健康和快樂。
問題出在哪兒?當你迷茫的時候,是否會想到當年的廚圣伊尹在說: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
作為烹飪鼻祖,也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伊尹已成為很多地方爭搶的“香餑餑”。正因如此,網友“奇石頑童”十分擔憂,發帖呼喊:不能讓“伊尹”流落他鄉!而伊尹微笑不語。這個生于空桑的一代廚圣,已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F在,他仿佛在說:看你們的了!(記者張廣英文/圖)【原標題:伊尹:中國最早的烹飪大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