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中天央視講“三國”引起人們關注的時候,官渡之戰的發生地河南也起了新的“烽煙”。過去,通常認為官渡在今中牟縣東北,然而,原陽縣發現的兩通碑卻引出了新的說法。8月26日至27日,由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會、鄭州大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原陽·官渡之戰學術研討會”在原陽召開。專家們認為,官渡之戰的主要戰場在陽武與中牟中間的地帶,原陽是官渡之戰的主要戰場。兩通碑的發現,說明在明清時期當地人就認為古官渡在原陽,有力地證明了原陽與官渡水、官渡之戰都有著很密切的關系。
官渡“原陽說”只因兩通碑
發生于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人們耳熟能詳。對于官渡的具體位置,傳統看法認為在今中牟東北,但史料中也有不同記載。
2004年1月,原陽縣大賓鄉馬頭村的幾位農民在稻田中挖出了明代萬歷年間的《皇經碑》和清朝乾隆年間的五佛寺《重修碑記》。明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的《皇經碑》中有“陽武縣古官渡居民善行記”的記載。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重修碑記》載:“原村古官渡,漢建安五年秋九月,袁曹會兵,立此高阜,相拒匝月,曹操襲破輜重,袁紹遠遁,閱千有余年,遺址猶存。”
當地地方志研究者和省內的一些學者根據這兩通碑的碑文及明清《陽武縣志》等史料記載,認為官渡在今原陽縣(原陽縣由歷史上的原武縣、陽武縣合并而成)大賓鄉馬頭村一帶,位于漢末中牟故城之北,陽武縣城南的博浪沙中。
原陽縣方志辦的范洪朝認為,這兩塊碑的碑文清楚地記載馬頭村即官渡遺址,明清時期的村民都說自己是古官渡居民。馬頭村東西的高崗(阜)沙嶺即是當年兩軍對壘處。清朝乾隆年間的《懷慶府志》卷四明確記載:“陽武縣,官渡,在縣東南十里,袁紹與曹操相拒處。”明清《陽武縣志》上大量吟詠官渡、團城的詩歌可以作為旁證。尤其有意思的是,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的《中牟縣志》中有詠官渡詩三首,其中一首為:“馬頭落日帶沙黃,此是袁曹舊戰場。人過斷橋頻吊古,水聲嗚咽哭興亡。”這首詩的作者張孟男是一位官居尚書的中牟人,他在詩中清楚地說馬頭是“袁曹舊戰場”,這也是旁證之一。
研討會期間,記者跟隨與會專家到原陽縣馬頭村一代實地考察。雖然當年舊戰場上的漫漫黃沙已經變成了郁郁蔥蔥的良田,但是三國故事在當地老百姓中間還是口耳相傳。一些村民告訴記者說,馬頭村西北的“斬顏良崗”就是埋葬顏良首級的地方,關公斬顏良還有很多故事,和《三國演義》中的不一樣。以前平整土地時,發現過不少鐵塊、鐵板、鐵箭頭,都銹得不成樣了,可能是當年打仗留下來的。
那么,為什么從北魏到唐宋的一些史料上都記載官渡在中牟東北呢?范洪朝解釋說,漢末黃河在原陽以北經過,中牟和原陽當時是連在一起的。古代建制罷廢頻繁,史料上就有中牟歸陽武管轄的記載。漢末時,此地可能歸中牟所轄,所以史料記載官渡之戰在中牟了。官渡遺址應該在今馬頭村一帶,只是一千多年來,黃河、濟水多次漫溢和改道,遺跡或被沖毀,或淤埋地下,已經蕩然無存了。
何處是“官渡”?意見不一致
原陽發現兩通與“官渡”有關的石碑在引起當地人興趣的同時,也引起了一些專家學者的關注,并為此于8月26日至27日專門召開了一次學術研討會。
來自四川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解放軍外國語學院、防空兵指揮學院、河南科技大學、河南財經學院、河南科技學院、河南省地方志辦公室、鄭州航空管理學院、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鄭州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南陽師范學院、鄭州師范專科學校、原陽縣地名辦、原陽縣方志辦等單位的專家學者40余人與會,并提交了30多篇論文。
專家們認為,發生于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的主要戰場在陽武與中牟之間的地帶,原陽是官渡之戰的主要戰場。
但對于官渡之戰中“官渡”的具體位置,專家們的看法并不一致。
一些專家認為,盡管傳統看法認為官渡在今中牟縣東北,但也并非沒有異議。兩通碑的碑文證明,在明清時期,當地人就認為古官渡在原陽,這也有力地說明,原陽與官渡水、官渡之戰都有著很密切的關系。結合史料記載和這一區域的河道變遷情況,可以肯定地判斷,官渡就在今原陽的馬頭村一帶。
與會的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原陽縣大賓鄉馬頭村很可能就是官渡之戰之官渡,但也需要繼續尋找更多的證據,以求達成更廣泛的共識。
也有一些專家認為,原陽發現的兩通碑年代都比較晚,在史料價值上無法與原來的歷史文獻相提并論,只是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資料,還不足以推翻官渡“中牟說”。
開發“三國”分不如合
原陽縣大賓鄉馬頭村《皇經碑》和五佛寺《重修碑記》等的發現,除引起研究者的興趣外,也讓當地燃起了發掘三國文化、發展旅游的想法,還準備興建“古官渡觀光園”等旅游設施。
與會不少專家認為,原陽發展旅游的前景是好的,但開展三國文化旅游,必須走聯合之路,“單打獨斗”形成不了氣候。
著名歷史學家朱紹侯建議:聯合開發旅游,首先要與中牟聯合,官渡之戰就發生在中牟、原陽之間,是一體的,還要與許昌甚至更遠的地方聯系起來。
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四川三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沈伯駿說,全國至少有二十個省、市、自治區留存有三國遺跡,總數多達幾百處。各地都在搞三國旅游,特點各不相同。單憑一個地方的資源和力量,影響是有限的,游客總是希望以較少的時間,看較多的地方。因此,必須打破封閉狀態,點線結合,配套成龍,走聯合開發之路。四川正在做全省的三國旅游規劃,就是一種聯合。他建議,開發三國旅游資源,要以研究為先導,認真搞好規劃,既要有地方特色,又要有全局觀念,切忌坐井觀天,興之所至,一哄而上。在景點的維護、建設上,要處理好史與文、實與虛的關系,要在“心中有數”的前提下,融通文史,兼容并包,使歷史、文學、傳說相映生輝,給中外游客提供正確、豐富而又生動的知識。應當把景點的參觀與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參與性娛樂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結合起來。在客源對象上,應當堅持以國內旅游為主,先國內后國際,以國內帶動國際。【原標題:“官渡之戰”再起“烽煙” 兩通碑引發官渡“原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