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與延津---白馬之戰
2013/8/30 9:29:4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官渡之站是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以劣勢兵力殲滅袁紹主力于此,是曹操統一北方奠基之戰,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縣志 武將 遺跡》篇中介紹了曹操和袁紹在延津的故事和“白馬故墟”、“津渡”處,但敘述都極簡略,據此,我查閱了許多元“官渡之戰”的歷史資料,從中發現了一些鮮為人知或略為人知的史實。現僅全面祥敘此戰役的前前后后。
官渡之戰的主戰場在今中牟縣東北,因臨古官渡水,故史稱之。(此為歷史學家以前的結論,現今又在原陽縣東南二十里處發現古官渡處碑刻,官渡之戰場地又起質疑。)官渡之戰歷時十個月之久,取決該戰役勝敗的外圍三次戰斗“白馬之戰”、“延津之戰”、“火燒烏巢”延津占其二。
1、白馬之戰——白馬解圍
白馬之戰的提法,見《中國通史全編》第四節的“白馬、延津之戰”一節。
白馬,古滑州之治所,即今之滑縣東滑縣由城。公元200年2月,袁紹集結十萬大軍于黃河北岸的黎陽(今浚縣)東,準備渡黃河南進以奪取東漢都城許都(今許昌市),白馬是袁紹南進的必由之路,他首先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4月,曹操從官渡率兵北上解救白馬。
當時袁紹擁兵十萬,實力雄厚,曹操的兵力不過三、四萬人,且南有劉表,東有孫策與之為敵,處于很不利的地位。袁紹出身豪門世族,世代在朝為官,曹操出身卑微,但他“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賈詡語,見《三國志》),意為曹操的精明、勇敢、任用人才、決斷機智等方面均勝過袁紹,所以發展很快,經過幾年經營,曹軍成了唯一能對抗袁紹的軍事力量。在解救白馬的問題上,曹操就是采納了隨軍謀士荀攸的建議,引兵先到延津,裝作要渡河去襲擊袁紹后方的模樣,準備乘袁紹西來應戰之機,再以輕裝部隊回襲白馬。袁紹不知是計,果然派出一部分軍隊往延津去迎戰,曹操不知是計,果然派出一部分軍隊往延津去迎戰,曹操立刻率領騎兵,以張遼、關羽為先鋒,輕裝前進,趕到白馬。距離白馬僅剩十多里的時候,顏良才發覺,慌忙應戰。關羽突入袁軍陣中,于千軍萬馬之中斬了顏良首級,袁軍頓時潰敗,遂解白馬之圍。戰斗結束后,曹操把白馬城中的百姓全部遷出,隨著軍隊沿河向官渡撤退。
這就是官渡之戰的前哨戰——白馬解圍。曹操攻袁紹首戰告捷,關羽刀斬顏良,大長了曹軍的志氣,大滅了袁軍的威風。但由于與延津直接有關,清《延津縣志》兩處記載此事。【原標題:官渡之戰與延津---白馬之戰】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延津縣人民政府網 2013-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