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塊碑文記載,馬頭村即官渡遺址,馬頭村東西的高崗(阜)沙嶺即是袁軍“依沙土追為屯,東西數十里,操亦分營與相當”的對壘處。
范洪潮說,除上述碑碣外,明、清陽武縣志中記載過多首歌詠官渡、團城的詩。康熙29年(1690年)《陽武縣志·古跡》中更記載:“官渡,在縣東南十里,漢末,袁紹與曹操相拒處。團城,在縣東南二十里。俗呼為新城,即曹操與袁紹對敵筑城屯兵以拒處。”
正因為此,范洪潮才堅定不移地認為古官渡就在原陽,擁護老范觀點的大都是馬頭村的村民。
馬頭村一群皮膚黝黑的村民表情虔誠地圍著遠道而來的專家,打聽對這兩塊“寶貝”的看法。一位敞著懷的中年漢子笑言:“別看它們倆現在不起眼,等咱這兒真成了官渡(戰場)遺址,它們就成功臣了!”
學術研討會爭議
多數專家稱不該否定中牟
8月26日在原陽舉行的“中國原陽官渡之戰學術研討會”上,歷史學家們對“官渡之戰”在哪里,主戰場在何處等問題也展開了爭論。
河南大學劉玉琛教授提交的論文題目為《官渡之戰在原陽》,其主要論據在于“官渡水流經原陽”、“志書有載、碑碣有文”。
另外,劉玉琛認為官渡之戰“非指官渡水某一點之戰,而是指官渡水流域曹、袁有戰事的區域之戰”。而這個戰場北起白馬(滑縣)、延津南,南至中牟縣城北40里以北,西起陽武縣(今原陽)官廠鄉,東至中牟縣東漳西。
但更多的歷史學家對劉的觀點持謹慎態度。
河南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朱紹侯的觀點得到了眾多與會專家的贊同。朱紹侯認為,官渡之戰涉及地域很廣,戰場在中牟縣與原陽縣之間應該沒有什么異議。關鍵是何處為主戰場。
朱紹侯說,如果僅僅把中牟縣當做官渡戰爭發生地是不公平的,但是現在尚無證據說明原陽為主戰場,那么否定中牟也“說不過去”,“一場戰爭在兩地進行”。由于曹在中牟駐軍,袁在陽武駐軍,這場大戰必定在兩縣之間的區域發生。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的教授們紛紛發言支持朱教授,他們無一例外地提到“否認中牟不應該”,希望兩地能聯合起來“開發旅游資源”。
知情人士談背景
爭遺址其實是爭旅游資源
范洪潮是“官渡之戰在原陽”的堅定支持者。但他也承認,一千多年來,黃河、濟水多次沖決漫溢和改道,“遺跡被沖毀或埋淤地下,已蕩然無存”。
無論1800多年前的那場戰役發生在何處,如今的土地上都看不到任何遺存。那原陽方面為什么一定要爭得這個說法呢?
一位知情人告訴記者,與其說是爭奪官渡遺址,不如說是爭奪旅游資源。自從馬頭村出土那幾塊石碑后,發掘石碑的農民意識到了它們的價值,于是聯系了省內的一些歷史學家前去考證,考證結果為“不排除原陽是當年的戰場之一”。
是戰場又怎么辦?開發啊!開發需要資金,資金從哪兒來?不少專家告訴這些農民,只要先出名,剩下的就好辦了。
兩個經典案例是,當年南陽與襄陽的“諸葛亮故里”之爭,汝南與寧波、鄞州、上虞、杭州、宜興等地的“梁祝之爭”,可以說,誰爭誰出名,達到了“雙贏”甚至“多贏”的效果。
于是,這些農民就開始了“正名”,為此,他們沒少投資,多次請搞歷史研究的學術權威實地考證,先吃下了“不排除原陽是當年的戰場之一”的定心丸。后來又建立了古官渡觀光園,意欲依靠古代的歷史遺存帶動現代旅游業。
原陽縣一主管宣傳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對這個項目“比較支持”,但由于看不清其“前景”,所以還處于觀望當中。如果專家真的證明原陽就是官渡戰場的遺址,人們也認可的話,他們考慮“投點資”。
“老中牟”評價此事
原陽應是遺址一部分
對于范洪潮等人宣稱原陽才是官渡戰場的舉動,對官渡之戰頗有研究的中牟一退休新聞工作者郭從珍認為“也對也不對”。
郭從珍今年69歲,是老中牟了。他說,說原陽是官渡戰場有道理,因為這個戰場“拉得很大”,并且黃河走向及其流域的古縣城領域千百年來也發生了變化,原陽的確應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說戰場只在原陽,那人家要笑的。”
“想以官渡戰場遺址開發旅游資源,難!”郭從珍說,這個點子中牟縣已經用過,但失敗了。
據郭從珍介紹,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國興起旅游熱之時,中牟有關方面把邵崗鄉改名為了“官渡鎮”,并投資2300萬元建起了“官渡鎮古戰場旅游區”,里邊建了36個和官渡之戰有關的場館,每個場館里都修了一些光電控制的塑像,布置惟妙惟肖,力求再現歷史。但不知何故,景點人氣一直不旺,到現在已“破敗不堪,荒草一片”。
“我們中牟起碼有拴馬槐、曹公臺,還有旅游區,他們原陽就兩塊碑,怎么開發?”郭從珍對原陽想發展官渡文化旅游不大看好。
[社科專家]
開發旅游兩地應謀求雙贏
“爭取旅游資源沒有錯,關鍵是爭取過來以后,有沒有正確的發展思路。”河南省文史研究館專家馬世之對“官渡戰場”之爭頗顯寬容。
馬世之認為,原陽爭取旅游資源是應該的,哪怕引起爭議也沒什么,兩地都有史料能證明自己是戰場,不存在真假的問題。而且通常這樣一爭,兩個縣都能“出名”。
但是馬世之說,僅僅“出名”是不夠的,只有兩地都能正確地利用官渡古文化資源,開發好旅游線路,這才能達到“雙贏”的目的。
馬世之說,“出名”之后操心的事更多,比如交通、資金、客源及理念等問題。
[相關鏈接]
一、2004年原陽出土的碑碣:
明萬歷24年(公元1596年)的“皇經碑記”,題名為“陽武縣(1950年,原陽縣由陽武縣和原武縣合并而成)古官渡居民善行記”。其碑文第四行有“古官渡居民”字樣。
清乾隆59年(公元1794年)的“重修碑記”,其文說:“原村古官渡。漢建安五年秋九月,袁曹會兵,立此高阜,相拒匝月,曹操襲破輜重,袁紹遠遁。閱千有余年,遺址猶存,洵博浪之名區也。”
二、部分辭書資料對官渡的記述:
1.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二十二:“(圃田)澤在中牟縣西,西限長城,東極官渡。”
2.唐朝李賢注《后漢書·袁紹傳》:“官渡在今鄭州中牟縣北。酈道元《水經》云,蒗蕩渠經曹公壘北,有高臺謂之官渡臺,在中牟城北,俗謂之中牟臺。”
3.《資治通鑒》卷63注引南朝宋裴松之《北征記》曰:“中牟臺,下臨汴水,是為官渡,袁紹曹操壘尚存焉。在今鄭州中牟縣北。”
4.《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官渡城,在河南中牟縣東北。”(報記者雷鳴實習生王祺銳文/圖)【原標題:用明清兩塊石碑作證 原陽認為官渡遺址在他們那兒】